高新五合一超滤滤芯技术

高新五合一超滤滤芯技术

[0001]
本高新技术涉及净水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

背景技术:

[0002]
市场上现有的净水器中,往往包含有pp棉滤芯、前置碳棒、和后置碳棒三种过滤结构,用于将自来水进行初步的净化,若想进一步的将水质提升,则通常需要加入超滤滤芯,这样就导致了净水器往往需要设置复合滤芯与超滤滤芯两套净化滤芯,导致结构复杂且体积庞大。
[0003]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四合一复合滤芯,将四种滤芯整合成一体,进而缩小了净水机的体积,但由于复合滤芯结构复杂,且现有四合一复合滤芯大部分水路在滤芯两端,导致整机结构复杂、更换滤芯非常麻烦、且容易发生前置水路和后置水路串水的问题,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高新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
为达此目的,本高新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包括滤芯上盖组件、壳体、中盖及滤芯组件;
[0007]
所述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滤芯组件包括pp滤芯、阻垢碳棒、超滤滤芯、后置碳棒与后置碳棒套筒;
[0008]
所述后置碳棒与所述壳体同轴设置,所述后置碳棒套筒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的外部,所述阻垢碳棒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外部,所述pp滤芯套设于所述阻垢碳棒的外部;所述超滤滤芯设置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下方,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下端与所述超滤滤芯的顶部外壁连接;
[0009]
所述中盖设置于所述pp滤芯和所述阻垢碳棒的下端,所述中盖的外侧边缘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中盖的中部设有避让孔,所述阻垢碳棒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之间形成初级过滤流道;所述超滤滤芯的底部设有超滤入水口,顶部设有超滤出水口,所述初级过滤流道通过所述避让孔连通至所述超滤入水口;所述后置碳棒套筒与所述后置碳棒之间形成次级过滤流道,所述次级过滤流道与所述超滤出水口连通;
[0010]
所述滤芯上盖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滤芯上盖组件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滤芯上盖组件的内部具有互不连通的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pp滤芯的外部,所述出水流道连通与所述后置碳棒的内部与所述出水口。
[0011]
优选地,所述阻垢碳棒包括碳棒主体与涂布于所述碳棒主体外壁的缓释阻垢剂层。
[0012]
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滤芯座、滤芯盖与上端盖;所述滤芯座设有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所述滤芯座的内部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顶部与所述滤芯的顶部内壁
连接,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连接环外壁与所述滤芯座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连接环的内部连通;所述滤芯盖的顶部及底部均为开放结构;所述上端盖的中部设有第一接头;
[0013]
所述上端盖扣合于所述pp滤芯与所述阻垢碳棒的顶部,所述滤芯盖扣合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滤芯座扣合于所述滤芯盖的顶部;所述连接环穿过所述滤芯盖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内壁及所述第一接头构成所述出水流道;所述滤芯盖的内壁及所述连接环的外壁构成所述进水流道。
[0014]
优选地,所述滤芯盖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肋,所述支撑肋的底部抵接于所述上端盖的上端面。
[0015]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壁下部设有卡槽,所述支撑肋设有与所述卡槽相互扣合的卡扣。
[0016]
优选地,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顶部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插入所述第一接头的内壁。
[0017]
优选地,还包括后置碳棒上端盖与后置碳棒下端盖,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上端,所述后置碳棒下端盖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下端;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设有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插入所述第二接头内。
[0018]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内壁设有若干个肋条,所述超滤滤芯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肋条的顶部。
[0019]
优选地,所述后置碳棒套筒包括主体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的直径;所述主体部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的外部,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超滤滤芯的上部外壁。
[0020]
优选地,所述中盖的顶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pp滤芯及所述阻垢碳棒的下端插入所述凹槽内。
附图说明
[0021]
附图对本高新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高新技术的任何限制。
[0022]
图1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滤芯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滤芯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是本高新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中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8]
附图中:1-滤芯上盖组件、11-滤芯座、111-进水口、112-出水口、113-连接环、12-滤芯盖、121-支撑肋、122-卡扣、13-上端盖、131-第一接头、132-卡槽、14-进水流道、15-出水流道、2-壳体、21-肋条、3-中盖、31-避让孔、32-环形凹槽、4-滤芯组件、41-pp滤芯、42-阻垢碳棒、43-超滤滤芯、44-后置碳棒、45-后置碳棒套筒、451-第二接头、452-主体部、453-连接部、5-初级过滤流道、6-次级过滤流道、7-后置碳棒上端盖、71-第三接头、8-后置碳棒下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
[0030]
本实施例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43,包括滤芯上盖组件1、壳体2、中盖3及滤芯组件4;
[0031]
所述滤芯组件4设置于所述壳体2内,所述滤芯组件4包括pp滤芯41、阻垢碳棒42、超滤滤芯43、后置碳棒44与后置碳棒套筒45;
[0032]
所述后置碳棒44与所述壳体2同轴设置,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44的外部,所述阻垢碳棒42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的外部,所述pp滤芯41套设于所述阻垢碳棒42的外部;所述超滤滤芯43设置于所述后置碳棒44的下方,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的下端与所述超滤滤芯43的顶部外壁连接;
[0033]
所述中盖3设置于所述pp滤芯41和所述阻垢碳棒42的下端,所述中盖3的外侧边缘抵接于所述壳体2的内壁;所述中盖3的中部设有避让孔31,所述阻垢碳棒42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之间形成初级过滤流道5;所述超滤滤芯43的底部设有超滤入水口,顶部设有超滤出水口112,所述初级过滤流道5通过所述避让孔31连通至所述超滤入水口;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与所述后置碳棒44之间形成次级过滤流道6,所述次级过滤流道6与所述超滤出水口112连通;
[0034]
所述滤芯上盖组件1设置于所述壳体2的顶部,所述滤芯上盖组件1设有进水口111与出水口112,所述滤芯上盖组件1的内部具有互不连通的进水流道14与出水流道15,所述进水流道14连通于所述进水口111与所述pp滤芯41的外部,所述出水流道15连通与所述后置碳棒44的内部与所述出水口112。
[0035]
本高新技术的五合一超滤滤芯43将pp滤芯41、阻垢碳棒42(前置碳棒和阻垢剂)、超滤滤芯43和后置碳棒44整合到一个滤芯中,这样可以在一个滤芯内进行五次过滤,相比于设置多个滤芯分别进行过滤的方式,本高新技术的五合一超滤滤芯43可以具有更小的体积和较好的过滤效果,可以更好地减少滤芯在净水器所占的空间;此外,由于五合一超滤滤芯43的进水口111与出水口112均设置于滤芯上盖组件1,相比于将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分别设置于滤芯的两端的结构,本高新技术的五合一超滤滤芯43可以更加便于安装。
[0036]
在工作时,自来水从进水口111流入进水流道14,然后经过进水流道14进入壳体2的内壁与pp滤芯41之间的空间内,由于壳体2内设有中盖3,因此自来水无法继续向下流动进入到超滤滤芯43,可以有效防止串水现象;自来水在通过pp滤芯41及阻垢碳棒42过滤后进入初级过滤流道5,由于后置碳棒44的外部设有后置碳棒套筒45,且后置碳棒套筒45的下端与超滤滤芯43的顶部外壁连接,因此,初级过滤流道5中的水无法直接进入到后置碳棒44内,因此初级过滤流道5中的水沿着初级过滤流道5向下流动并从超滤入水口进入超滤滤芯43内进行过滤,经过超滤滤芯43过滤后的水则从超滤滤芯43的超滤出水口112流出,然后进入次级过滤流道6,从后置碳棒44的外壁进入到后置碳棒44的内部,最终经过出水流道15从出水口112流出,完成过滤。
[0037]
本申请只有一个进水口111及一个出水口112,安装极为方便,且滤芯的内部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有效杜绝串水现象,过滤效果更加可靠。
[0038]
进一步地,所述阻垢碳棒42包括碳棒主体与涂布于所述碳棒主体外壁的缓释阻垢剂层。
[0039]
缓释阻垢剂层可以通过缓慢释放阻垢剂来分散水中的难溶性无机盐、阻止或干扰难溶性无机盐在金属表面的沉淀和结垢,使得本高新技术的五合一超滤滤芯43的过滤效果更加佳。
[0040]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滤芯座11、滤芯盖12与上端盖13;所述滤芯座11设有所述进水口111及所述出水口112,所述滤芯座11的内部设有连接环113,所述连接环113的顶部与所述滤芯的顶部内壁连接,所述进水口111连通于所述连接环113外壁与所述滤芯座11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所述出水口112与所述连接环113的内部连通;所述滤芯盖12的顶部及底部均为开放结构;所述上端盖13的中部设有第一接头131;
[0041]
所述上端盖13扣合于所述pp滤芯41与所述阻垢碳棒42的顶部,所述滤芯盖12扣合于所述壳体2的顶部,所述滤芯座11扣合于所述滤芯盖12的顶部;所述连接环113穿过所述滤芯盖12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接头131连接,所述连接环113的内壁及所述第一接头131构成所述出水流道15;所述滤芯盖12的内壁及所述连接环113的外壁构成所述进水流道14。
[0042]
这样设置可以在上盖组件中将进水流道14与出水流道15进行分离,自来水从进水口111流入,然后进入连接环113的外壁与滤芯盖12的内壁之间所形成的进水流道14内,由于上端盖13扣合于pp滤芯41与阻垢碳棒42的顶部,因此,自来水无法从pp滤芯41和阻垢碳棒42的顶部进入,只能沿着上端盖13的上端面流到pp滤芯41与外壳之间的空间内,从而避免发生串水现象;当过滤完毕后,从后置碳棒44流出的水进入第一接头131的内部并向上流动,然后经过连接环113从出水口112流出。需要指出的是,滤芯座11、滤芯盖12与上端盖13在连接处均设有相应的密封结构,如密封圈。
[0043]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盖12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肋121,所述支撑肋121的底部抵接于所述上端盖13的上端面。
[0044]
这样设置可以使滤芯盖12与上端盖13之间可以留出一定的空间,使自来水可以更加顺畅地从进水流道14进入到pp滤芯41与壳体2之间的空间内。
[004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131的外壁下部设有卡槽132,所述支撑肋121设有与所述卡槽132相互扣合的卡扣122。
[0046]
这样设置可以使滤芯盖12与上端盖13之间可以紧密扣合,不易发生松脱。
[0047]
进一步地,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的顶部设有第二接头451,所述第二接头451插入所述第一接头131的内壁。
[0048]
这样设置可以使后置碳棒44的内部通过第二接头451与第一接头131相连通,以便于过滤完成的水可以经过第二接头451进入到第一接头131内,然后经过出水流道15从出水口112流出。
[0049]
进一步地,还包括后置碳棒上端盖7与后置碳棒下端盖8,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7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44的上端,所述后置碳棒下端盖8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44的下端;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7设有第三接头71,所述第三接头71插入所述第二接头451内。
[0050]
这样设置可以对后置碳棒44的两端进行封堵,防止水从后置碳棒44的两端进入后置碳棒44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串水现象。
[0051]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的底部内壁设有若干个肋条21,所述超滤滤芯43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肋条21的顶部。
[0052]
由于超滤滤芯43的进水口111通常设置于其端部,在壳体2的底部内壁设置肋条21
可以将超滤滤芯43抬起,使超滤滤芯43的底部与壳体2的底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从而有利于水进入超滤滤芯43的内部进行过滤。
[0053]
进一步地,所述后置碳棒套筒45包括主体部452与连接部453;所述连接部453设置于所述主体部452的下端,所述连接部453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452的直径;所述主体部452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44的外部,所述连接部453套设于所述超滤滤芯43的上部外壁。
[0054]
这样设置可以巧妙地利用后置碳棒套筒45与超滤滤芯43的配合来达到防止串水的效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水从超滤滤芯43与后置碳棒套筒45之间进入到次级流道内。
[0055]
进一步地,所述中盖3的顶部设有环形凹槽32,所述pp滤芯41及所述阻垢碳棒42的下端插入所述凹槽内。
[0056]
这样设置可以对pp滤芯41及阻垢碳棒42滤芯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pp滤芯41及阻垢碳棒42在使用及组装的过程中发生偏移。
[0057]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高新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高新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高新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高新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芯上盖组件、壳体、中盖及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滤芯组件包括pp滤芯、阻垢碳棒、超滤滤芯、后置碳棒与后置碳棒套筒;所述后置碳棒与所述壳体同轴设置,所述后置碳棒套筒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的外部,所述阻垢碳棒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外部,所述pp滤芯套设于所述阻垢碳棒的外部;所述超滤滤芯设置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下方,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下端与所述超滤滤芯的顶部外壁连接;所述中盖设置于所述pp滤芯和所述阻垢碳棒的下端,所述中盖的外侧边缘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中盖的中部设有避让孔,所述阻垢碳棒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之间形成初级过滤流道;所述超滤滤芯的底部设有超滤入水口,顶部设有超滤出水口,所述初级过滤流道通过所述避让孔连通至所述超滤入水口;所述后置碳棒套筒与所述后置碳棒之间形成次级过滤流道,所述次级过滤流道与所述超滤出水口连通;所述滤芯上盖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滤芯上盖组件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滤芯上盖组件的内部具有互不连通的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连通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pp滤芯的外部,所述出水流道连通与所述后置碳棒的内部与所述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垢碳棒包括碳棒主体与涂布于所述碳棒主体外壁的缓释阻垢剂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包括滤芯座、滤芯盖与上端盖;所述滤芯座设有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所述滤芯座的内部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顶部与所述滤芯的顶部内壁连接,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连接环外壁与所述滤芯座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连接环的内部连通;所述滤芯盖的顶部及底部均为开放结构;所述上端盖的中部设有第一接头;所述上端盖扣合于所述pp滤芯与所述阻垢碳棒的顶部,所述滤芯盖扣合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滤芯座扣合于所述滤芯盖的顶部;所述连接环穿过所述滤芯盖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内壁及所述第一接头构成所述出水流道;所述滤芯盖的内壁及所述连接环的外壁构成所述进水流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盖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肋,所述支撑肋的底部抵接于所述上端盖的上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壁下部设有卡槽,所述支撑肋设有与所述卡槽相互扣合的卡扣。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的顶部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插入所述第一接头的内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置碳棒上端盖与后置碳棒下端盖,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上端,所述后置碳棒下端盖扣合于所述后置碳棒的下端;所述后置碳棒上端盖设有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插入所述第二接头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内壁设有若干个肋条,所述超滤滤芯的底部抵接于所述肋条的顶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碳棒套筒包括主
体部与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主体部的直径;所述主体部套设于所述后置碳棒的外部,所述连接部套设于所述超滤滤芯的上部外壁。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盖的顶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pp滤芯及所述阻垢碳棒的下端插入所述凹槽内。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五合一超滤滤芯,后置碳棒与壳体同轴设置,后置碳棒套筒套设于后置碳棒的外部,阻垢碳棒套设于后置碳棒套筒的外部,PP滤芯套设于阻垢碳棒的外部;超滤滤芯设置于后置碳棒的下方,后置碳棒套筒的下端与超滤滤芯的顶部外壁连接;中盖设置于PP滤芯和阻垢碳棒的下端,初级过滤流道通过避让孔连通至超滤入水口;次级过滤流道与超滤出水口连通;滤芯上盖组件设置于壳体的顶部,滤芯上盖组件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滤芯上盖组件的内部具有互不连通的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进水流道连通于进水口与PP滤芯的外部,出水流道连通与后置碳棒的内部与出水口。本高新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更换和不易串水的优点。便于更换和不易串水的优点。便于更换和不易串水的优点。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杨理国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RO复合滤芯技术

2021-5-10 11:36:07

专利技术

高新公路隧道喷射混凝土回弹料收集利用系统技术

2021-5-10 11:37: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