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技术

高新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技术

本高新技术涉及水处理净化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水处理装置用于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原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公告号为cn210528551u,名称为水处理池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处理池如其图1、图2和图3所示,其由多个池壁围成有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从水流的上游向下游方向看,原水从进水管依次经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集水区,最后净水自出水管流出。反应区内包括有筛板絮凝装置,沉淀区内包括有沉淀装置,布水区内包括有布水板,布水板上设置有均布的过水孔,集水区内包括有带有堰板的出水箱。筛板絮凝装置的结构原理参见公布号为cn105056582a的专利文献;沉淀装置及出水箱的结构原理参见公布号为cn102284200a的专利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倒逼自来水厂和污水厂进行工艺改造,对于城镇给水、城镇排水,大中型企业的给排水、大型景观水体、黑臭河流等,都能够采用集中供给和集中整治处理,但是对于分散式的给排水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分散式的给排水主要包括:村镇,景区、交通服务区、微小型生产企业等。针对分散式给排水处理设施分析,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分布分散、集中受限,大多远离市政管网,难以集中供给和处理,通常以各个区域或站点为单独处理单元进行系统化处理,水处理装置用地受限;二是传统的给排水处理装置占地较大,维护技术要求高。不适用于分散式给排水处理;三是水流量需求及排放变化大,峰谷值差距较大。因此,研究一种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安装拆除方便,可移动性强的处理装置尤为必要。另一方面,现有布水板没有考虑进入沉淀区的水流流量不均匀及流速冲击带来的沉淀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高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提供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及出水管,位于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按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还包括壳体,壳体的结构为一上端敞口的集装箱,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位于壳体之内,进水管及出水管的管口位于壳体外表面,排泥管的管口也位于壳体外表面。

由以上方案可见,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外形整体是一只集装箱,一方面具有现有水处理装置的全部水处理功能,另一方面具有集装箱转运方便的优点,使得本高新技术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能够高效地解决前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三方面问题。

进一步的方案是布水区内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孔,近离进水口的过水孔面积相对较小,朝向远离过水口的方向,过水孔的面积逐渐增大。本方案解决了进入沉淀装置的入水流量不均的问题。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布水区内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孔,朝向远离入水口的方向,过水孔之间的间距可设置为均匀布置或逐渐减小。本方案同样解决了进入沉淀装置的入水流量不均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过水孔的出口侧设置有覆盖过水孔的挡板,挡板的覆盖面与布水板的板面之间具有过水间隙。本方案进一步解决了进入沉淀装置的入水流量不均,且缓解了水流对沉淀物的冲击。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集水区内设置有出水箱,出水箱内设置的堰板的高度可调。本方案提高了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出水箱由内箱和一个含有堰板的外箱构成,外箱设置在所述壳体之外,且紧邻所述内箱。

进一步的方案是沉淀区内设置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或其他沉淀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图中略去了沉淀装置;

图2是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中略去了沉淀装置;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侧面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也是下平面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上平面图;

图8是布水板及挡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下平面图;

图10是图9的d-d剖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高新技术与现有技术具有区别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的结构完全可以依据现有技术加以实施,不再赘述。为说明更加精准起见,所有附图中均设置了方位通一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准确地说明装置及零部件在各图中的方位一致性。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的壳体1为一只上端敞口的40英尺标准集装箱,内部设置有本图略去的絮凝塔2(见图4),筛板絮凝装置3,布水板4,出水箱6,在布水板4与出水箱6之间在y向形成的空间内安装有本图略去的沉淀装置5(见图5)。反应区的下方设置有多条排泥管7,沉淀区的下方也设置有多条排泥管8,壳体1在沉淀装置5在z向下方的壁上设置有人孔9。

参见图2及图3,进水管21的管口、出水管61的管口位于壳体的外表面,排泥管7及排泥管8的管口也位于壳体1的外表面,如此,整个装置方便移动,运输到安装地后可方便地将各排泥管7、排泥管8与排泥总管连接,为便于安装拆卸,各管口及人孔的法兰虽均略凸出于壳体1的外表面,但这并不影响装置的移动运输。

参见图4,本图可见各排泥管7、排泥管8在壳体1内的布置情况,以及絮凝塔2的安装位置,作为整个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的进水管21也是絮凝塔2的进水管,进水管21的管口法兰也位于壳体1的外表面。

参见图5和图6,由图可见絮凝塔2、反应区内筛板絮凝装置3、出水管61及排泥管7相对壳体1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见图7,原水自进水管21进入絮凝塔2,自絮凝塔2流出后,依次流经筛板絮凝装置3、布水板4、沉淀装置5、出水箱6后,自出水管61输出净化后的水。上述流动过程可通过图7中的空心箭头示出,其中,在筛板絮凝装置3中的流动在每格中的走向以打叉的圆表示向z轴负向流动,以打点的圆表示向z轴的正向流动。

参见图8,图8示出了本高新技术布水板4的结构特点如下:布水板4设置有多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矩形过水孔41,各矩形孔41在z轴上的坐标相同,但在x轴向上,自图8的右向左,相邻过水孔41的间距逐渐减小,也就是排列的越来越密,如此,当把布水板安装到壳体1内后,回见图7,当反应区的水自出口31流入布水区时,流速在出口31处是相对较快的,沿x向流速逐渐减小,到另一端32是相对最慢的,如此可以确保向沉淀装置5的供水在x向上均匀分布。这主要是依据流量等于流速与过流面积的乘积这一原理,在流速大的地方设置过流面积相对较小的过水孔,流速小的地方设置过流面积相对较大的过水孔。在布水板4朝向沉淀装置5的一面还设置有档板42,从y向看,档板42覆盖了过水孔41,档板42在z向上长于过水孔41,在y向上两者之间具有过水间隙,档板42的作用如前述,过水间隙的大小宜满足间隙面积等于过水孔41的面积,这可通过过水间隙设置的大小来决定。本例中档板42是作为零件后固定在布水板4上的,当然,布水板4也可以是金属板,直接冲压成型出过水孔41和档板42。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9,本例与上例不同之处是壳体1外形为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由于尺寸相对第一例小,具有能满足小负荷水处理时装拆及运输相对灵活的特点,由于采用小尺寸的壳体1,本例中沉淀装置5的布置方向与第一例不同,过流是沿x向的,因此过流面小,水处理流量小。

参见图10,出水箱6中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堰板62,即堰板62在z向的高度是可调节的。当然,第一例的堰板也是可以调节的。

第三实施例

本例与前两例的不同之处是把出水箱6设计为内箱63和外箱64,内箱63在壳体1内,而外箱64设置在壳体1外且与内箱63紧邻,内箱63与外箱64之间流体连通。外箱64相对壳体1设置为可拆卸式的,如果外箱64在x向的尺寸不大,不足以影响输运的情形下也可以设置为固定式的。

技术特征:

1.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及出水管,位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按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

其特征在于:

壳体,所述壳体的结构为一上端敞口的集装箱,所述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位于所述壳体之内,所述进水管及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位于所述壳体外表面,排泥管的管口也位于所述壳体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水区内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孔,近离进水口的过水孔面积相对较小,朝向远离入水口的方向,过水孔的面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水区内布水板上设置有多个过水孔,朝向远离入水口的方向,过水孔之间的间距可设置为均匀布置或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水孔的出口侧设置有覆盖所述过水孔的挡板,所述挡板的覆盖面与所述布水板的板面之间具有过水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区内设置有出水箱,所述出水箱内设置的堰板的高度可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箱由内箱和一个含有堰板的外箱构成,所述外箱设置在所述壳体之外,且紧邻所述内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或其他沉淀装置。

技术总结
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涉及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分散式高效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及出水管,位于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按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的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还包括壳体,壳体的结构为一上端敞口的集装箱,絮凝塔,反应区,布水区,沉淀区和集水区位于壳体之内,进水管及出水管的管口位于壳体外表面,排泥管的管口也位于壳体外表面。具有能高效装拆转移、便于移动运输的优点。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张良纯;薛石龙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超声电催化氧化处理装置技术

2021-5-4 9:37:22

专利技术

高新石化行业化学清洗碱洗废液的可移动预处理装置技术

2021-5-4 9:40: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