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高新技术涉及饮用水臭氧投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
背景技术:
2.饮用水是指可以不经处理、直接供给人体饮用的水,即喝的和做饭用的水,饮用水包括干净的天然泉水、井水、河水和湖水,经过处理的矿泉水、纯净水等,加工过的饮用水有瓶装水、桶装水、管道直饮水等形式。
3.水厂在给饮用水进行消毒时,通常通过在水质中加入臭氧进行灭菌消毒,通过贮水罐、水泵与文丘里管通过管道连通,并构成一个可以投加臭氧的循环回路进行投放臭氧,设备通常为人力控制或电力控制来调节臭氧投放量,人力控制或电力控制人员造成臭氧浓度过高,且节能效果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板,所述折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外罩,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顶部设有集气仓,且所述第一轴承与集气仓设置在折板与外罩的内部,所述集气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台,所述顶板的内部开设有漏孔,所述支撑台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漏孔相匹配,且所述密封板设置在漏孔的底部,所述丝杆通过支撑台内部的第二轴承贯穿支撑台与集气仓连接在第一轴承的内壁,所述支撑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灌气芯。
7.优选地,所述折板与外罩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折板与外罩关于底座呈环形阵列设置在底座的顶部。
8.优选地,所述漏孔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漏孔均设置在顶板的内部。
9.优选地,所述密封板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密封板关于丝杆呈环形阵列设置在丝杆的外壁。
10.优选地,所述丝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的外壁套设有活动圈,所述活动圈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罩的内壁。
11.优选地,所述支撑台的顶部设有扶手,所述扶手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支撑台与扶手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扶手内部的第三轴承贯穿扶手
延至扶手的顶部,所述丝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拧转块,且所述拧转块设置在扶手的顶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在丝杆外壁的密封板与顶板内部的漏孔产生错位,使得臭氧通过第二轴承排放至水内,以达到避免臭氧直接对水进行排放,导致排放过量。
14.2、通过在丝杆旋转过程中,固定在外罩内壁的固定块与丝杆外壁之间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进行伸展,使得外罩通过底部的折板,向外展开,以达到提高设备的漂浮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高新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高新技术丝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中:1底座、2折板、3外罩、4第一轴承、5集气仓、6顶板、7支撑台、8漏孔、9第二轴承、10丝杆、11密封板、12第一连杆、13滑槽、14固定栓、15活动圈、16第二连杆、17固定块、18扶手、19第三轴承、20支撑杆、21灌气芯、22拧转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高新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3,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板2,折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外罩3,折板2与外罩3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折板2与外罩3关于底座1呈环形阵列设置在底座1的顶部,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4,第一轴承4的顶部设有集气仓5,且第一轴承4与集气仓5设置在折板2与外罩3的内部,集气仓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6,顶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台7,顶板6的内部开设有漏孔8,漏孔8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漏孔8均设置在顶板6的内部,支撑台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9,第二轴承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丝杆10,丝杆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1,密封板11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密封板11关于丝杆10呈环形阵列设置在丝杆10的外壁,密封板11与漏孔8相匹配,且密封板11设置在漏孔8的底部,丝杆10通过支撑台7内部的第二轴承9贯穿支撑台7与集气仓5连接在第一轴承4的内壁,丝杆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2,第一连杆12的一端开设有滑槽13,滑槽1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栓14,固定栓14的外壁套设有活动圈15,活动圈15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16,第二连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7,且固定块1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罩3的内壁,支撑台7的顶部设有扶手18,扶手1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19,支撑台7与扶手18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0,丝杆10的一端通过扶手18内部的第三轴承19贯穿扶手18延至扶手18的顶部,丝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拧转块22,且拧转块22设置在扶手18的顶部,支撑台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灌气芯21,使用设备时,将定量的臭氧通过支撑台7顶部的灌气芯21存放至集气仓5内,通过将扶手18放置在水面,拧动拧转块22,使得丝杆10进行转动,丝杆10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在丝杆10外壁的密封板11与顶板6内部的漏孔8产生错位,使得臭氧通过第二轴承9排放至水内,在丝杆10旋转过程中,固定在外罩
3内壁的固定块17与丝杆10外壁之间的第一连杆12与第二连杆16进行伸展,使得外罩3通过底部的折板2,向外展开,提高设备的漂浮效果,臭氧排放后,设备减轻,通过多组外罩3展开,漂浮在水面,便于看护人员进行打捞,便于设备循环使用。
21.工作原理:本高新技术,使用设备时,将定量的臭氧通过支撑台7顶部的灌气芯21存放至集气仓5内,通过将扶手18放置在水面,拧动拧转块22,使得丝杆10进行转动,丝杆10在转动的过程中,固定在丝杆10外壁的密封板11与顶板6内部的漏孔8产生错位,使得臭氧通过第二轴承9排放至水内,在丝杆10旋转过程中,固定在外罩3内壁的固定块17与丝杆10外壁之间的第一连杆12与第二连杆16进行伸展,使得外罩3通过底部的折板2,向外展开,提高设备的漂浮效果,臭氧排放后,设备减轻,通过多组外罩3展开,漂浮在水面,便于看护人员进行打捞,便于设备循环使用。
22.以上所述,仅为本高新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高新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板(2),所述折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外罩(3),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4),所述第一轴承(4)的顶部设有集气仓(5),且所述第一轴承(4)与集气仓(5)设置在折板(2)与外罩(3)的内部,所述集气仓(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6),所述顶板(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台(7),所述顶板(6)的内部开设有漏孔(8),所述支撑台(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9),所述第二轴承(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丝杆(10),所述丝杆(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1),所述密封板(11)与漏孔(8)相匹配,且所述密封板(11)设置在漏孔(8)的底部,所述丝杆(10)通过支撑台(7)内部的第二轴承(9)贯穿支撑台(7)与集气仓(5)连接在第一轴承(4)的内壁,所述支撑台(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灌气芯(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2)与外罩(3)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折板(2)与外罩(3)关于底座(1)呈环形阵列设置在底座(1)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漏孔(8)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漏孔(8)均设置在顶板(6)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11)的数量为多组,且多组所述密封板(11)关于丝杆(10)呈环形阵列设置在丝杆(10)的外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2),所述第一连杆(12)的一端开设有滑槽(13),所述滑槽(1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栓(14),所述固定栓(14)的外壁套设有活动圈(15),所述活动圈(15)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16),所述第二连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7),且所述固定块(17)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外罩(3)的内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7)的顶部设有扶手(18),所述扶手(1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19),所述支撑台(7)与扶手(18)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0),所述丝杆(10)的一端通过扶手(18)内部的第三轴承(19)贯穿扶手(18)延至扶手(18)的顶部,所述丝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拧转块(22),且所述拧转块(22)设置在扶手(18)的顶部。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饮用水的臭氧投加设备,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板,折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外罩,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顶部设有集气仓,且第一轴承与集气仓设置在折板与外罩的内部,集气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台,顶板的内部开设有漏孔,支撑台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丝杆。本高新技术通过设备本身将定量的臭氧存放至设备内,通过设备本身进行排放至水内,避免臭氧过度排放,通过设备本身便于设备进行循环使用,提高设备的节能效果,避免设备过多,占用有限的资源。占用有限的资源。占用有限的资源。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黎春斌 邹建平 张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