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专利技术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给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

  • 专利名称: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
  • 专利号:8940033
  •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净水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特别是水污染的范围与程度不断扩大,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净水及污水处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内外水厂分别对预沉前加药、预沉、加药、混合、反应、沉淀等净水单元进行了研究,也曾取得过一定成效,但是其系统不全面,没有一个一体化的综合配套体系。公开号为CN 206069575 U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集成式一体化净水装置”中,采用了将絮凝、沉淀、过滤三个工艺段集成在一个箱体内的方法,解决传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的问题。此种方法系统并不全面,没有包括原水处理的所有工艺,即并没有很全面的解决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的问题,而且没有解决水处理系统中的排污不畅问题。公开号为CN 207061951 U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网隔板及采用该网隔板的网格絮凝池”中,采用了在絮凝反应池池体内设置竖直的隔板以及倾斜固定在隔板一侧或两侧的多个斜板的方法,解决现有絮凝池污水在网格絮凝区的停留时间短以及颗粒物与絮凝剂的碰撞几率小所造成的絮凝效果不佳的问题。此种方法安装复杂,检修困难,竖直隔板上的多格曝气管更是增加了所述网格絮凝池的安装以及维修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传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排污不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排泥通畅的一体化净水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排泥通畅的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包括分配井,其特征在于,分配井两侧对称连接有配水槽,两个配水槽出水口均连接有预沉池,两个预沉池的出水口均连接有絮凝投药混合槽,絮凝投药混合槽两侧对称连接有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每侧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依次连接有沉淀池和滤池集水井,所述分配井、预沉池、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沉淀池底部均连接有排泥斗。

进一步地,各功能池池壁共用,总集水槽共用,池底板共用,排污沟共用,整个净水房屋建筑共用,减少占地,缩短建设周期,便于维修管理。

其中,所述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由多格反应池组成,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过水断面逐级放大,每格反应池底部连接有曝气管,每格反应池内部布置多层斗形格网,每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相同,相邻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不同,相间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相同。逐级放大的过水断面,降低了空塔流速,减少了反应池的分格数,同时增加了反应的总停留时间。每层斗形格网总孔数的增加减少了斗形格网层数,减小占地面积。斗形格网层之间单孔尺寸的变更,及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底部的曝气管,使空气和水在斗形格网的配合作用下,形成无数微小气泡,压缩、爆炸、碰撞及反应,絮凝效果佳,运行耗药低,水头损失小。分层安装的斗形格网以及仅在反应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装配简单,检修容易。

  • 其中,所述分配井出口处设有二次加药口。当原水浊度太高,泥沙含量极大时,在二次投药口投加混凝剂、助凝剂,能够减轻预沉池、反应池负荷,确保水质。
  • 其中,所述配水槽内设有配水廊道及排泥管,配水槽底部倾斜,能够实现自动下滑排泥,省却掉了配水槽的清洗。
  • 其中,所述絮凝投药混合槽内设有一次加药口,且絮凝投药混合槽出流液处设有阻流墙,所述阻流墙为抛物线曲面。絮凝投药混合槽内实现的对冲加药省却了机械搅拌,阻流墙能够平稳将水流返回,实现均匀配水。
  • 其中,所述沉淀池形状为长方体,长边与配水廊道平行,单位负荷均匀,每根支集水槽间跨距短,配水距离短,做好了“三均勻工作”,即 配水均勻、上升流速均匀、取水均匀,同时节省占地。
  • 其中,所述排泥斗底部连接有圆柱体或圆锥体。圆柱体或圆锥体上部的沉泥和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圆柱体或圆锥体,排泥斗垂直连接有排泥管,由于出流方向的原因,泥、水流会自动在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转,由于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流的产生,对斗壁沉泥有挠动冲击作用,在重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使斗壁积泥易于下滑,最后被圆柱体或圆锥体内高速旋转的水流带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分配井为两组配水槽池壁共用,预沉池与配水槽和反应池池壁共用,反应池与沉淀池池壁共用,沉淀池与滤池集水井池壁共用,总集水槽共用,池底板共用,排污沟共用,减少占地,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周期,便于维修管理。

2.本实用新型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由多格反应池组成,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过水断面逐级放大,每格反应池底部连接有曝气管,每格反应池内部布置多层斗形格网,每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相同,相邻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不同,相间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相同。逐级放大的过水断面,降低了空塔流速,减少了反应池的分格数,同时增加了反应的总停留时间。通过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内实现的分流以及断面面积的增大,各分格池分摊的负荷率低, 当水处理量增加或減少时, 各池的参数及GT值变化幅度不大, 都在设计规范范围内, 适应性较強,能确保水质。每层斗形格网总孔数的增加减少了斗形格网层数,减小占地面积。斗形格网层之间单孔尺寸的变更,及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底部的曝气管,使空气和水在斗形格网的配合作用下,形成无数微小气泡,压缩、爆炸、碰撞及反应,絮凝效果佳,运行耗药低,水头损失小。分层安装的斗形格网以及仅在反应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装配简单,检修容易。

3.本实用新型分配井出口处设有二次加药口。当原水浊度太高,泥沙含量极大时,在二次投药口投加混凝剂、助凝剂,能够减轻预沉池、反应池负荷,确保水质。

4.本实用新型配水槽内设有配水廊道及排泥管,配水槽底部倾斜,并在斗底配有数条斜管道,能够实现自动下滑排泥,省却了配水槽的清洗,确保配水槽连续不间断运行。

5.本实用新型絮凝投药混合槽内设有一次加药口,且絮凝投药混合槽出流液处设有阻流墙,所述阻流墙为抛物线曲面。絮凝投药混合槽内实现的对冲加药,以及大小矩形槽交叉设置,使药液与水充分混合水解,省却了机械搅拌,阻流墙能够平稳将水流返回,实现了药液均匀混合,实现均匀配水。

6.本实用新型沉淀池形状为长方体,长边与配水廊道平行,单位负荷均匀,每根支集水槽间跨距短,配水距离短,同时节省占地。

7.本实用新型排泥斗底部连接有圆柱体或圆锥体。圆柱体或圆锥体上部的沉泥和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圆柱体或圆锥体,排泥斗底部的圆柱体或圆锥体的底部切线上安装连通有排泥管,由于出流方向的原因,泥、水流会自动在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转,由于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流的产生,对斗壁沉泥有挠动冲击作用,在重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使斗壁积泥易于下滑,最后被圆柱体或圆锥体内高速旋转的水流带走。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含盐有机废水的除盐系统及除盐技术与流程

2021-5-9 13:06:04

水百科

单池分区简易污水处理系统

2020-6-24 13:28: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