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技术

专利名称:高新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舰船舷外冷却井,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
背景技术
舰船传统的海水冷却系统(详见附图5)结构为海水阀箱10,过滤器11,海底阀 12、泵13,热交换系统14。通过泵从海中抽取海水经过热交换系统强行对船舶降温。占用船舶机舱空间大,系统多,故障率高,船舶建造费用高周期长。采用海水直接冷却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海水海洋生物的附着污损一直是危及舰船海水系统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海生物在舰船海水系统内附着生长会导致船上海水管路、阀门、过滤器、各种冷却器和海底门发生堵塞,造成水泵、冷却器、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下降,动力装置燃料消耗增加,设备寿命降低,从而影响到舰船整体的工作效益。同时,海生物在舰船海水管系内表面的附着又加速金属腐蚀。目前采用的防海生物防腐蚀技术是由重金属复合电极在海水中电解释放出微量重金属离子,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即可破坏海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并使其生命停止, 防止了海水中的海生物黏附管系内表面。该技术的典型配置为控制仪接线盒电缆电极。该技术自使用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摈弃了传统的海水冷却管系布置。使用舷外冷却器作为海水冷却系统的标准配置,该设计的先进之处在于系统非常简单可靠,整个系统由舷外冷却井和内循环盘管系统组成。即,将内循环盘管系统直接放入长方形的舷外冷却井中进行热交换。舷外冷却井是一个长方体,底部和侧面设有通向海水的开口结构,海底格栅,盘管在舷外冷却井中将与船周围的海水直接进行热交换,省去了阀箱,管系,泵系和板式冷却器,减少了费用和建造周期,降低的能耗,大大方便了机舱布置。在新结构的舰船上仍按原来的海水管系内防海生物装置进行配置,使用效果不明显,不能阻止海水生物的生长。原因是舰船取消泵系后,海水的流动完全是在舷外冷却井内进行自然流动,实际是依靠冷热交换使海水流动。通常防海生物防腐蚀技术的防污电极是安装在海底门或海水滤器上表面 (即舷外冷却井顶部),而海水的流向是从下往上,该种电极布置方式完全起不到作用,则无法阻止海水生物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舷外冷却井内布管区的底部下方置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设计的导流板可以收集海水,使其形成局部流量,适应海水从下往上及自然冷热交换的流向规律,带动重金属离子到达整个舷外冷却井,保证船舶冷却井内无海生物附着污损, 从而提高船舶在航效率,并节约能源。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包括舷外冷却井本体、本体内纵横设有筋板,内置弦外冷却器盘管组成的布管区和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主要由防污电极、绝缘托架、导流板构成,所述绝缘托架固定在舷外冷却井内底部筋板上,所述防污电极与绝缘托架固接。所述防污电极置于舷外冷却器盘管正下方。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井的纵向同轴设置,若干只防污电极均布设置,防污电极之间及两侧设有海水导流板,所述海水导流板与绝缘托架垂直固接。所述防污电极长度相等或大于舷外冷却器盘管长度。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器盘管之间距离为10_280mm。有益效果舷外冷却井内布管区的底部下方置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设计的导流板可以收集海水,使其形成局部流量,适应海水从下往上及自然冷热交换的流向规律,带动重金属离子到达整个舷外冷却井,保证船舶冷却井内无海生物附着污损,从而提高船舶在航效率,并节约能源。操作维护简便,耗能低、对环境无污染。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视图;图3是图1的B-B视图;图4是海水带动重金属离子流动示意图;图5是传统舰船冷却系统布置图。图中1、舷外冷却井本体2、筋板3、布管区4、防污电极5、绝缘托架6、导流板7、控制仪8、舷外冷却器盘管9、门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述如下详见附图,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包括舷外冷却井本体1、本体内纵横设有筋板2,内置弦外冷却器盘管组成的布管区3和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所述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主要由防污电极4、绝缘托架5、导流板6构成,所述绝缘托架固定在舷外冷却井内底部筋板上,所述防污电极与绝缘托架固接。所述防污电极置于舷外冷却器盘管正下方。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井的纵向同轴设置,两只或两只以上防污电极互为平行均布设置,防污电极之间及两侧设有海水导流板,所述海水导流板与绝缘托架垂直固接。所述防污电极长度相等或大于舷外冷却器盘管8长度。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器盘管之间最佳距离为 50-200mm。防污电极与防水电缆与机舱内控制仪7连接,实验过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四年反复试验,新型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开始试验装船,重新设计的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布置。进行装船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是效果不稳定,现象是经过两年的使用,发现冷却井内盘管的上半部海生物附着很多,下半部基本无附着,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布置方案还需完善,经过检查,及大量计算与研究,我们发现,之所以效果不稳定,是因为重金属离子无法有效扩散到舷外冷却井的上部,这样就出现舷外冷却井下端海生物没有附着,而上端附着严重的情况。经过大量研究我们设置了导流板,因为电极电解出的重金属离子较重,全靠舷外冷却井盘管的冷热流量带动,不足以使重金属离子扩散到整个舷外冷却井。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我们设置了导流板以形成局部流量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舷外冷却器盘管和防污电极的位置问题,间距多大才能有效,我们又选取了观个冷却井
做实验,分别设置为间距10毫米20毫米30毫米40毫米……直到250毫米260毫米
270毫米280毫米。经过两年后进坞拆检,发现最佳间距在50至200毫米之间时才能确保效果,现按此布置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原理详见图4,船体底部和侧壁设有开门孔9,舷外冷却井内部及外围为高温区,海水密度小,船体外围为低温区,海水密度大。图中箭头为海水流动方向,并有导流板可以收集海水,以适应海水从下往上及自然冷热交换的流向规律,利用控制仪电解防污电极,释放出微量重金属离子,使舷外冷却井的重金属离子均勻的分布到整个舷外冷却井内, 并达到一定浓度,而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破坏海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并使其生命停止,从而防止了海水中的海生物污损舷外冷却器系统。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包括舷外冷却井本体、本体内纵横设有筋板,内置弦外冷却器盘管组成的布管区和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主要由防污电极、绝缘托架、导流板构成,所述绝缘托架固定在舷外冷却井内底部筋板上,所述防污电极与绝缘托架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其特征是所述防污电极置于舷外冷却器盘管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其特征是 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井的纵向同轴设置,若干只防污电极均布设置,防污电极之间及两侧设有海水导流板,所述海水导流板与绝缘托架垂直固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其特征是所述防污电极长度相等或大于舷外冷却器盘管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其特征是所述防污电极与舷外冷却器盘管之间距离为10-280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的船用舷外冷却井,包括舷外冷却井本体、本体内纵横设有筋板,内置弦外冷却器盘管组成的布管区和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主要由防污电极、绝缘托架、导流板构成,所述绝缘托架固定在舷外冷却井内底部筋板上,所述防污电极与绝缘托架固接。有益效果舷外冷却井内布管区的底部下方置有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防止海生物生长装置设计的导流板可以收集海水,使其形成局部流量,适应海水从下往上及自然冷热交换的流向规律,带动重金属离子到达整个舷外冷却井,保证船舶冷却井内无海生物附着污损,从而提高船舶在航效率,并节约能源。操作维护简便,耗能低、对环境无污染。
文档编号C02F1/46GK102173481SQ20111004028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6日
发明者齐文东 申请人:齐文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缺氧-好氧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2021-6-4 9:50:21

专利技术

高新水经处理后直接闪蒸成过热蒸汽的技术及用途技术

2021-6-4 9:52: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