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技术及装置技术

专利名称:高新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技术及装置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污泥,污泥的不当处理就会造成二次污染。在污泥处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下,污泥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和处置,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浓缩、消化等处理方法。消化污泥需要外运处置,如果污泥消化程度低,就会增大污泥的体积,工作效率低,延长污泥的消化处理时间,有利于污泥的消化降解程度的提高,这样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有效存储污泥,同时对原有消化处理设施影响小的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转移污泥进行存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的方法是用泥水连通管把消化池的底部与污泥转储池连通,在压力作用下,使消化池中的沉积污泥能够通过泥水连通管转移到污泥转储池。泥水连通管上设有阀门,在消化池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阀门打开,消化池中累积的沉积污泥能够流向污泥转储池。污泥转储池的上部有取样检测管,可以检测污泥转储池中的污泥累积程度。在需要排放污泥的情况下,关闭泥水连通管上的阀门,通过污泥转储池底部的排泥管排放污泥。污泥转储池的上方连接着泥水静压管(井),保持与消化池的水压相当,泥水静压管(井)的顶部有消化气管,可排放消化气。污泥转储池可以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活动式的,活动式的污泥转储池可断开可拆卸接头(法兰)后,进行外运处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污泥消化处理设施之外连接至少一个污泥转储池,通过至少一道泥水连通管把消化池的底部与污泥转储池连通,污泥转储池为圆柱状或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装置,污泥转储池的顶板上设池体顶帽,顶板坡向池体顶帽,池体顶帽向上连接至少一道泥水静压管(井),泥水静压管(井)向上且顶部高出消化池上部液面,顶部设消化气管向外排放,在污泥转储池底部设排泥管。所述污泥转储池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适合的工程材料制造的,污泥转储池底板不高于消化池的池底,从消化池的底部引出至少一道泥水连通管与污泥转储池相连,泥水连通管上至少设置两个阀门,两个阀门之间有可拆卸接头或法兰,在两个阀门之间设有至少一道压力水管,压力水管上安装至少一个阀门。所述池体顶帽的侧面安装至少一道取样检测管,取样检测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池体顶帽的上部与泥水静压管(井)连通。所述泥水静压管(井)的下部不低于池体顶帽,顶部高于消化池的液面,顶部设有消化气管,消化气管可单独排放消化气,或者与消化池的集气装置连通;泥水静压管(井) 可依附设在消化池的外壁,也可单独设置;泥水静压管(井)与池体顶帽之间设至少两个阀门,两个阀门之间设可拆卸接头(法兰)。所述污泥转储池的中部或者泥水静压管(井)的中部至少设有一道泥水连通管,泥水连通管上至少有一个阀门。所述污泥转储池下部的侧面或者底板部位设有至少一道排泥管,排泥管外排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排泥管连接至少一道压力水管,压力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所述污泥转储池是活动式的,是将污泥转储池放置在可移动承托板上,可移动承托板设在支撑墙柱上,承托板与支撑墙柱之间可分离。本发明适用于污泥的处理与存储,通过在消化池之外加设污泥转储池,增大了污泥的存纳容积,延长了污泥停留时间,提高了污泥的消化程度,同时对污泥实现了重力浓缩,减少污泥容积。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采用污泥转储的方法,提高了污泥的消化和存纳的能力, 有利于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有利于后续无害化处置。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的工艺结构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固定式转储方案的工艺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活动式转储方案的工艺示意图。附图中,1、污泥转储池;2、消化池;3、泥水连通管;4、泥水静压管(井);5、排泥管;6、阀门;7、可拆卸接头(法兰);8、消化气管;9、集气装置;10、取样检测管;11、池体顶帽;12、压力水管;13、可移动承托板;14、支撑墙柱;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的第一方案是固定式的污泥转储方法及装置,污泥转储池1通过泥水连通管3与消化池2的底部连通,泥水连通管3上设有两个阀门6,一个可拆卸接头(法兰)7,以及一道压力水管12,压力水管12上设一个阀门6 ;污泥转储池1顶部的池体顶帽 11侧面连接取样检查管10,上部接泥水静压管(井)4,泥水静压管(井)4的上部有消化气管8,中部有泥水连通管3与消化池2连接;泥水静压管(井)4与池体顶帽之间有两个阀门6及一个可拆卸接头(法兰)7,在污泥转储池1的底部侧面设有排泥管5,排泥管5上安装有阀门6,并连接着压力水管12,压力水管12上安装阀门6。消化气管12与消化池上部的集气装置9连通。如图2所示的第二方案是活动式的污泥转储方法及装置,污泥转储池1放置在可移动承托板13上,可移动承托板13设在支撑墙柱14上,可移动承托板13与支撑墙柱14 之间可分离,第二实施方案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本实施例中处理装置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等适用工程材料建造或制造,施工和生产加工需依据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权利要求
1.一种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用泥水连通管把消化池的底部与污泥转储池连通,在压力作用下,使消化池中的沉积污泥能够通过泥水连通管转移到污泥转储池。泥水连通管上设有阀门,在消化池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阀门打开,消化池中累积的沉积污泥能够流向污泥转储池。污泥转储池的上部有取样检测管,可以检测污泥转储池中的污泥累积程度。在需要排放污泥的情况下,关闭泥水连通管上的阀门,通过污泥转储池底部的排泥管排放污泥。污泥转储池的上方连接着泥水静压管(井),保持与消化池的水压相当,泥水静压管(井)的顶部有消化气管,可排放消化气。污泥转储池可以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活动式的,活动式的污泥转储池可断开可拆卸接头(法兰)后,进行外运处理。该方法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污泥消化处理设施之外连接至少一个污泥转储池,通过至少一道泥水连通管把消化池的底部与污泥转储池连通,污泥转储池为圆柱状或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装置,污泥转储池的顶板上设池体顶帽,污泥转储池顶板坡向池体顶帽,池体顶帽向上连接至少一道泥水静压管(井),泥水静压管(井)向上且顶部高于消化池上部液面, 且顶部设消化气管向外排放,在污泥转储池底部设排泥管,池体顶帽的侧面有取样检测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转储池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适合的工程材料制造的,污泥转储池底板不高于消化池的池底,从消化池的底部引出至少一道泥水连通管与污泥转储池相连,泥水连通管上至少设置两个阀门,两个阀门之间有可拆卸接头或法兰,在两个阀门之间设有至少一道压力水管,压力水管上安装至少一个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水静压管(井)的下部不低于池体顶帽,顶部高于消化池的液面,顶部设有消化气管,消化气管可单独排放消化气,或者与消化池的集气装置连通;泥水静压管(井)可依附设在消化池的外壁,也可单独设置;泥水静压管(井)与池体顶帽之间设至少两个阀门,两个阀门之间设可拆卸接头(法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顶帽的侧面安装至少一道取样检测管,取样检测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池体顶帽的上部与泥水静压管(井)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转储池的中部或者泥水静压管(井)的中部至少设有一道泥水连通管,泥水连通管上至少有一个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转储池下部的侧面或者底板部位设有至少一道排泥管,排泥管外排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排泥管连接至少一道压力水管,压力水管上设有至少一个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的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转储池是活动式的,是将污泥转储池放置在可移动承托板上,可移动承托板设在支撑墙柱上,承托板与支撑墙柱之间可分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化污泥转储处理的方法及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在消化池2之外连接污泥转储池2,污泥转储池1通过泥水连通管3与消化池2的底部连通,污泥转储池1顶部的池体顶帽11侧面连接取样检查管10,上部接泥水静压管(井)4,泥水静压管(井)4的上部有消化气管8,中部有泥水连通管3与消化池2连接;在污泥转储池1的底部侧面设有排泥管5。该方法及装置能够增大污泥消化存纳的容积,延长污泥停留时间,降低污泥排放对污泥消化的影响,有利于污泥的处置。
文档编号C02F11/02GK102557369SQ201110004560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日
发明者赵峰 申请人:赵峰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低碳城市污水生物除磷与自养生物脱氮装置与技术

2021-6-3 14:20:23

专利技术

高新过冷水微生物絮凝技术及其实现技术

2021-6-3 14:22: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