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与流程

高新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河流环境,造成损害河流生物资源,损坏河水和河流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等有害的影响,也是水体污染的一种。其污染程度随时间变化,而且扩散快,污染影响大。

河流污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污染程度随径流量而变化。在排污量相同的情况下,河流径流量愈大,污染程度愈低;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带来污染程度的时间上的差异。

2、污染物扩散快。河流的流动性,使污染的影响范围不限于污染发生区,上游遭受污染会很快影响到下游,甚至一段河流的污染,可以波及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考虑到鱼的洄游等)。

3、污染危害大。河水是主要的饮用水源,污染物通过饮水可直接毒害人体,也可通过食物链和灌溉农田间接危及人身健康。

目前河流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目前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截污、调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机械除藻、引水稀释、人工造流、河道曝气。物理修复的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各类水体黑臭,如城市黑臭水体和河道湖泊黑臭水体。但该类治理需要大型设备,且工程量巨大;化学修复是指在黑臭水体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来减轻或去除引发水体黑臭物质的方法。具体的化学修复方法有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这些方法虽然见效快、效率高,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现阶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己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是受到河流污染的特性干扰,现有的微生物修复难以应用于河道中,其由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较为困难,导致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较低,修复效果较差,另外由底泥释放出的污染容易导致河流出现二次污染,修复进度停滞不前。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可以通过修复盖盘河道底泥进行覆盖,然后针对性的先从源头进行治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基于生热球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然后通过浮力转移至河流中继续进行修复,可以实现良好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清洁水面和水体中存在的垃圾及悬浮物,然后将修复盖盘均匀投放至水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形成密实的覆盖层;

s2、修复盖盘首先展开对底泥的修复,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重量减轻离开底泥进入至水体中,然后悬浮在水体中缓慢上升直至水面;

s3、检测河道水体和底泥的污染指标,重复投放修复盖盘进行修复直至符合环保要求;

s4、对水面上的修复盖盘进行回收,然后移栽上沉水植物,再次投入河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

s5、同步向河道内种植上浮水植物并引入水生动物,展开自然修复。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修复盖盘包括可分离帽、盖盘主体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所述可分离帽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分别安装于盖盘主体上下两端,所述盖盘主体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锚杆,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上端连接有位于盖盘主体内的营养液囊,可分离帽用来提供动能触发营养液和氧气的供给动作,盖盘主体起到主体容纳作用,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提供微生物培养的载体,并且可以直接对底泥展开修复,锚杆用来将盖盘主体锚固在底泥中,提高覆盖强度,不易在河流的流动作用下出现移位。

进一步的,所述可分离帽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杆,所述第一弹性杆上端连接有流动磁球,所述可分离帽内端连接有摩擦板,所述摩擦板上端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生热球,所述生热球与盖盘主体内顶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杆,所述摩擦板下端连接有柔性导热板,所述柔性导热板下端包覆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供氧球,所述供氧球与营养液囊之间连接有挤压杆,通过流动磁球在河流流动作用下反复振动,并通过磁力作用下将动作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上,并与摩擦板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

进一步的,所述生热球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摩擦外层、膨胀气囊和第一磁性内球,所述摩擦外层和摩擦板均采用高摩擦性材料制成,所述膨胀气囊内填充压缩气体,摩擦外层和摩擦板接触摩擦产生一定的热量,膨胀气囊则起到挤压摩擦外层的作用,迫使其始终与摩擦板保持良好的接触,即使出现磨损的现象也可以继续保持生热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供氧球包括分解球、第二磁性内球和多个加固纤维,所述第二磁性内球镶嵌于分解球内中心处,所述加固纤维连接于第二磁性内球外端并于分解球内均匀分散,分解球受热会加速分解释放出氧气,第二磁性内球用来在分解球受到气体冲击离开柔性导热板之后,利用对第二磁性内球的磁吸力仍然可以复位重新与柔性导热板接触,加固纤维起到对分解球的定形动作,不易在分解的初始阶段便出现解体现象,有效保证分解球的存在完整性。

进一步的,所述分解球采用高锰酸钾物质制成,所述加固纤维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下端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海绵释放球,所述海绵释放球与营养液囊之间连接有注射管,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上端覆盖有防水透气膜,在挤压杆的挤压下营养液囊内的营养液通过注射管进入到海绵释放球中,部分向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内的外来微生物提供,部分向底泥中的本地微生物提供,在降低恶性竞争的同时提高双方的生物活性。

进一步的,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内培养有以下质量分数计的微生物:热带假丝酵母菌3-5%、产朊假丝酵母菌3-5%、纳豆芽孢杆菌3-5%、枯草芽孢杆菌7-10%、地衣芽孢杆菌5-8%、硝化杆菌8-12%、反硝化杆菌7-10%、亚硝化杆菌5-12%、不动杆菌6-10%、乳酸杆菌3-6%、黑曲霉菌3-8%、米曲霉菌4-8%、光合细菌3-8%。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的沉水植物为金鱼藻、狐尾藻、竹叶眼子菜、黑藻、菹草、苦草和水车前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1-3株/平米。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的浮水植物为荇菜、萍逢草、菱、轮叶石胡荽和水罂粟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3-5株/平米,水生动物为鳙鱼、鲢鱼、黑鱼和鲶鱼,鱼苗为4-6cm长的小鱼,投放密度为300-500条/亩。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通过修复盖盘河道底泥进行覆盖,然后针对性的先从源头进行治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基于生热球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然后通过浮力转移至河流中继续进行修复,可以实现良好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2)修复盖盘包括可分离帽、盖盘主体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可分离帽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分别安装于盖盘主体上下两端,盖盘主体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锚杆,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上端连接有位于盖盘主体内的营养液囊,可分离帽用来提供动能触发营养液和氧气的供给动作,盖盘主体起到主体容纳作用,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提供微生物培养的载体,并且可以直接对底泥展开修复,锚杆用来将盖盘主体锚固在底泥中,提高覆盖强度,不易在河流的流动作用下出现移位。

(3)可分离帽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杆,第一弹性杆上端连接有流动磁球,可分离帽内端连接有摩擦板,摩擦板上端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生热球,生热球与盖盘主体内顶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杆,摩擦板下端连接有柔性导热板,柔性导热板下端包覆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供氧球,供氧球与营养液囊之间连接有挤压杆,通过流动磁球在河流流动作用下反复振动,并通过磁力作用下将动作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上,并与摩擦板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

(4)生热球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摩擦外层、膨胀气囊和第一磁性内球,摩擦外层和摩擦板均采用高摩擦性材料制成,膨胀气囊内填充压缩气体,摩擦外层和摩擦板接触摩擦产生一定的热量,膨胀气囊则起到挤压摩擦外层的作用,迫使其始终与摩擦板保持良好的接触,即使出现磨损的现象也可以继续保持生热现象。

(5)供氧球包括分解球、第二磁性内球和多个加固纤维,第二磁性内球镶嵌于分解球内中心处,加固纤维连接于第二磁性内球外端并于分解球内均匀分散,分解球受热会加速分解释放出氧气,第二磁性内球用来在分解球受到气体冲击离开柔性导热板之后,利用对第二磁性内球的磁吸力仍然可以复位重新与柔性导热板接触,加固纤维起到对分解球的定形动作,不易在分解的初始阶段便出现解体现象,有效保证分解球的存在完整性。

(6)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下端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海绵释放球,海绵释放球与营养液囊之间连接有注射管,微生物多孔载体盘上端覆盖有防水透气膜,在挤压杆的挤压下营养液囊内的营养液通过注射管进入到海绵释放球中,部分向微生物多孔载体盘内的外来微生物提供,部分向底泥中的本地微生物提供,在降低恶性竞争的同时提高双方的生物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修复盖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生热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供氧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修复盖盘、101可分离帽、102盖盘主体、103微生物多孔载体盘、2锚杆、3流动磁球、4第一弹性杆、5摩擦板、6柔性导热板、7第二弹性杆、8生热球、801摩擦外层、802膨胀气囊、803第一磁性内球、9供氧球、901分解球、902第二磁性内球、903加固纤维、10挤压杆、11海绵释放球、12营养液囊、13防水透气膜、14注射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清洁水面和水体中存在的垃圾及悬浮物,然后将修复盖盘1均匀投放至水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形成密实的覆盖层;

s2、修复盖盘1首先展开对底泥的修复,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重量减轻离开底泥进入至水体中,然后悬浮在水体中缓慢上升直至水面;

s3、检测河道水体和底泥的污染指标,重复投放修复盖盘1进行修复直至符合环保要求;

s4、对水面上的修复盖盘1进行回收,拆下可分离帽101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然后在盖盘主体102内移栽上沉水植物,再次投入河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

s5、同步向河道内种植上浮水植物并引入水生动物,展开自然修复。

请参阅图2,步骤s1中修复盖盘1包括可分离帽101、盖盘主体102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可分离帽101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分别安装于盖盘主体102上下两端,盖盘主体102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锚杆2,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上端连接有位于盖盘主体102内的营养液囊12,可分离帽101用来提供动能触发营养液和氧气的供给动作,盖盘主体102起到主体容纳作用,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提供微生物培养的载体,并且可以直接对底泥展开修复,锚杆2用来将盖盘主体102锚固在底泥中,提高覆盖强度,不易在河流的流动作用下出现移位。

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下端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海绵释放球11,海绵释放球11与营养液囊12之间连接有注射管14,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上端覆盖有防水透气膜13,在挤压杆10的挤压下营养液囊12内的营养液通过注射管14进入到海绵释放球11中,部分向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内的外来微生物提供,部分向底泥中的本地微生物提供,在降低恶性竞争的同时提高双方的生物活性。

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内培养有以下质量分数计的微生物:热带假丝酵母菌3-5%、产朊假丝酵母菌3-5%、纳豆芽孢杆菌3-5%、枯草芽孢杆菌7-10%、地衣芽孢杆菌5-8%、硝化杆菌8-12%、反硝化杆菌7-10%、亚硝化杆菌5-12%、不动杆菌6-10%、乳酸杆菌3-6%、黑曲霉菌3-8%、米曲霉菌4-8%、光合细菌3-8%。

请参阅图2-3,可分离帽101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杆4,第一弹性杆4上端连接有流动磁球3,可分离帽101内端连接有摩擦板5,摩擦板5上端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生热球8,生热球8与盖盘主体102内顶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杆7,摩擦板5下端连接有柔性导热板6,柔性导热板6下端包覆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供氧球9,供氧球9与营养液囊12之间连接有挤压杆10,通过流动磁球3在河流流动作用下反复振动,并通过磁力作用下将动作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8上,并与摩擦板5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6传递至供氧球9上,利用供氧球9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9离开柔性导热板6并通过挤压杆10挤压营养液囊12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

请参阅图4,生热球8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摩擦外层801、膨胀气囊802和第一磁性内球803,摩擦外层801和摩擦板5均采用高摩擦性材料制成,膨胀气囊802内填充压缩气体,摩擦外层801和摩擦板5接触摩擦产生一定的热量,膨胀气囊802则起到挤压摩擦外层801的作用,迫使其始终与摩擦板5保持良好的接触,即使出现磨损的现象也可以继续保持生热现象。

请参阅图5,供氧球9包括分解球901、第二磁性内球902和多个加固纤维903,第二磁性内球902镶嵌于分解球901内中心处,加固纤维903连接于第二磁性内球902外端并于分解球901内均匀分散,分解球901受热会加速分解释放出氧气,第二磁性内球902用来在分解球901受到气体冲击离开柔性导热板6之后,利用对第二磁性内球902的磁吸力仍然可以复位重新与柔性导热板6接触,加固纤维903起到对分解球901的定形动作,不易在分解的初始阶段便出现解体现象,有效保证分解球901的存在完整性。

分解球901采用高锰酸钾物质制成,加固纤维903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步骤s4中的沉水植物为金鱼藻、狐尾藻、竹叶眼子菜、黑藻、菹草、苦草和水车前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1-3株/平米。

步骤s5中的浮水植物为荇菜、萍逢草、菱、轮叶石胡荽和水罂粟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3-5株/平米,水生动物为鳙鱼、鲢鱼、黑鱼和鲶鱼,鱼苗为4-6cm长的小鱼,投放密度为300-500条/亩。

本发明可以通过修复盖盘1河道底泥进行覆盖,然后针对性的先从源头进行治理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3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8,基于生热球8和摩擦板5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6传递至供氧球9上,利用供氧球9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9离开柔性导热板6并通过挤压杆10挤压营养液囊12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然后通过浮力转移至河流中继续进行修复,可以实现良好的河道生态治理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先清洁水面和水体中存在的垃圾及悬浮物,然后将修复盖盘(1)均匀投放至水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形成密实的覆盖层;

s2、修复盖盘(1)首先展开对底泥的修复,并持续一段时间后重量减轻离开底泥进入至水体中,然后悬浮在水体中缓慢上升直至水面;

s3、检测河道水体和底泥的污染指标,重复投放修复盖盘(1)进行修复直至符合环保要求;

s4、对水面上的修复盖盘(1)进行回收,然后移栽上沉水植物,再次投入河道中并下沉至底泥处;

s5、同步向河道内种植上浮水植物并引入水生动物,展开自然修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修复盖盘(1)包括可分离帽(101)、盖盘主体(102)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所述可分离帽(101)和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分别安装于盖盘主体(102)上下两端,所述盖盘主体(102)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锚杆(2),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上端连接有位于盖盘主体(102)内的营养液囊(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离帽(101)上端连接有第一弹性杆(4),所述第一弹性杆(4)上端连接有流动磁球(3),所述可分离帽(101)内端连接有摩擦板(5),所述摩擦板(5)上端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生热球(8),所述生热球(8)与盖盘主体(102)内顶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杆(7),所述摩擦板(5)下端连接有柔性导热板(6),所述柔性导热板(6)下端包覆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供氧球(9),所述供氧球(9)与营养液囊(12)之间连接有挤压杆(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热球(8)从外至内依次包括摩擦外层(801)、膨胀气囊(802)和第一磁性内球(803),所述摩擦外层(801)和摩擦板(5)均采用高摩擦性材料制成,所述膨胀气囊(802)内填充压缩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球(9)包括分解球(901)、第二磁性内球(902)和多个加固纤维(903),所述第二磁性内球(902)镶嵌于分解球(901)内中心处,所述加固纤维(903)连接于第二磁性内球(902)外端并于分解球(901)内均匀分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解球(901)采用高锰酸钾物质制成,所述加固纤维(903)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下端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海绵释放球(11),所述海绵释放球(11)与营养液囊(12)之间连接有注射管(14),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上端覆盖有防水透气膜(1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多孔载体盘(103)内培养有以下质量分数计的微生物:热带假丝酵母菌3-5%、产朊假丝酵母菌3-5%、纳豆芽孢杆菌3-5%、枯草芽孢杆菌7-10%、地衣芽孢杆菌5-8%、硝化杆菌8-12%、反硝化杆菌7-10%、亚硝化杆菌5-12%、不动杆菌6-10%、乳酸杆菌3-6%、黑曲霉菌3-8%、米曲霉菌4-8%、光合细菌3-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沉水植物为金鱼藻、狐尾藻、竹叶眼子菜、黑藻、菹草、苦草和水车前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1-3株/平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的浮水植物为荇菜、萍逢草、菱、轮叶石胡荽和水罂粟中的一种或多种,密度为3-5株/平米,水生动物为鳙鱼、鲢鱼、黑鱼和鲶鱼,鱼苗为4-6cm长的小鱼,投放密度为300-500条/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属于生态环保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通过修复盖盘河道底泥进行覆盖,利用河流的动态性质,通过流动磁球的磁吸能力将运动传递至内部的生热球,基于生热球和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力迅速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柔性导热板传递至供氧球上,利用供氧球遇热加速释放氧气的特性,一方面先通过气体的反作用力形成冲击,迫使供氧球离开柔性导热板并通过挤压杆挤压营养液囊释放出内部存储的营养液,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另一方面氧气在冲击过后逐渐渗透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可以实时保持微生物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对污染的修复效果。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陈婷婷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连续不间断的防卡死水体增氧设备及其实施技术与流程

2021-5-9 15:36:26

专利技术

高新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剂及其应用技术

2021-5-9 15:37: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