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技术

高新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技术

本高新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

背景技术:

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利用生态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

不同植物生长特性不同,在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下生长发育速率不同。植物生长发育越快,则吸收水中n、p、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若植物处于休眠期,则几乎不具有修复功能。所以,应利用植物生长特性,最大程度发挥其吸收污染物能力。在不同的季节对水生植物进行更换。然而不同植物的植株大小不同,这就需要生态浮岛具有适应不同大小植物的功能。

浮体中装配孔的大小固定;种植篮为上大下的的筐体;而尺寸较大的种植篮无法将小型水生植物固定,不利于选用不同的水生植物。

在转配孔固定的情况下,为了让大型植物的筐体适用于小型植物。如果采用筐体上口不变,底部变小的方式,小型植物在种植初期易发生晃动,不利于植物生长;如果筐体上口不变,通过增加筐体的高度,将小型植物固定在种植框的下半部分,小型水生植物伸入到水体内的深度过深,不利于小型水生植物的生长。

因此,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种植框,不能适应不同大小植株。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高新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该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高新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的生态浮岛不能适应不同大小植物植株的问题,提供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浮岛。该浮岛通过在浮体的中部设置圆台形的装配通道,通过翻转浮体的正反两面,配合不同直径的种植框,使得每个种植框伸入到水体的深度一致,利于植物生长。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植株的水生植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包括至少一个浮岛单元;每个浮岛单元包括浮体、第一种植篮和第二种植篮;

所述浮体中部设有贯穿的装配通道,所述装配通道呈圆台形;

所述第一种植篮和所述第二种植篮均包括圆台形筐体;

所述装配通道的通道顶面与所述第一种植篮适配,所述装配通道的通道底面与所述第二种植篮适配;

所述第一种植篮从所述通道顶面装配后,所述第一种植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的两侧;

所述第二种植篮从所述通道底面装配后,所述第二种植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的两侧。

通过在浮体中部设置圆台形的装配通道并配备与装配通道两端直径匹配的两个种植篮。能够调整浮体的正反面,以适用于不同直径规格的种植篮,且两个种植篮装配到装配通道后,种植篮的底部伸入水体的深度接近,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使得该浮岛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植株。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种植篮包括第一筐体和第一微生物载体,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连接在所述第一筐体底部;所述第二种植篮包括第二筐体和第二微生物载体,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连接在所述第二筐体底部。

微生物载体设置在种植篮的筐体底部,微生物载体与筐体连为一体,整体的中心降低,利于减少种植篮的晃动。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和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均为软性纤维绳。

微生物载体采用软性纤维绳,纤维绳连接在种植篮底部,纤维绳比表面积大且中空,营造适宜微生物附着和生长的环境,易于挂膜。利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载体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n、p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吸收、净化。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浮体的厚度为40mm,通道顶面的直径为75mm,通道底面的直径为40mm。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筐体的顶面直径为85mm,第一筐体的底面直径为40mm,第一筐体的高度为60mm。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筐体的顶面直径为50mm,第二筐体的底面直径为20mm,第二筐体的高度为60mm。

通过将浮体、第一筐体、第二筐体设置在上述尺寸,通过将浮体拼接,能够适应常规的池塘、河流等水域,适应范围广。在对浮体拼接时,可以采用外部固定装置。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浮体为正六边形的板状体;所述浮体的六个侧壁中,奇数序的侧壁设有凸起,偶数序的侧壁设有凹槽;所述凸起能够与另一个浮体的凹槽匹配连接。

通过正六边形的设置,以及在六边形板状体侧面设置凸起和凹槽,实现相邻两个浮体的装配连接。正六边形使得每个浮体能够方便的与周边的其他浮体连接。整个浮岛的多个浮体既可以是不间断连接,也可以在整个浮岛中留存数个浮体位置不安装浮体,留作空白孔。两种装配方式均能够便利的拼装且保持浮岛的结构稳定。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凸起的俯视图为弓形,弓形的弦与所述浮体的侧壁连接;弓形对应的弧为优弧。

通过设置弓形的凸起,且弓形对应的弧为优弧,连接更为稳定。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优弧对应的圆心角为240度。

当优弧对应的圆心角为240度时,弓形弦的长度较长,能够保证弓形与正六边形的连接稳固性,且凸起与凹槽易于拼装,拼装后的连接强度,能够保证两个浮体连接的稳固性。

作为本高新技术的优选方案,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50mm,所述弓形的半径为20mm。

对应正六边形边长为150mm时,此尺寸的弓形凸起,能够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高新技术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浮岛,通过在浮体中部设置圆台形的装配通道并配备与装配通道两端直径匹配的两个种植篮。能够调整浮体的正反面,以适用于不同直径规格的种植篮,且两个种植篮装配到装配通道后,种植篮的底部伸入水体的深度接近,利于水生植物生长。

2、本高新技术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浮岛,通过将微生物载体设置在种植篮的底部,与种植篮连为一体,整体的中心降低,利于减少种植篮的晃动。

3、本高新技术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浮岛,通过浮体正六边形的设置,以及在六边形板状体侧面设置凸起和凹槽,实现相邻两个浮体的装配连接。正六边形使得每个浮体能够方便的与周边的其他浮体连接。

4、本高新技术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浮岛,通过对各部件最佳尺寸的设置,使得由不同数量浮岛单元拼装后的浮岛,均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种水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高新技术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的浮体(顶面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高新技术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的浮体(顶面朝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示意图。

图5是本高新技术的适用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的第一种植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高新技术的适用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的第二种植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浮体与第一种植篮的组装示意图。

图8是浮体与第二种植篮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2中的浮体的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2中的浮体尺寸示意图。

图11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2的浮体组合示意图。

图12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2的浮体另一种组合示意图。

图标:1-浮体;11-浮体顶面;12-浮体底面;13-凸起;14-凹槽;2-装配通道;21-通道顶面;22-通道底面;3-第一种植篮;31-第一筐体;32-第一微生物载体;4-第二种植篮;41-第二筐体;42-第二微生物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高新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高新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高新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高新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高新技术。

实施例1

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包括至少一个浮岛单元;每个浮岛单元包括浮体1、第一种植篮3和第二种植篮4;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浮体1中部设有贯穿的装配通道2,所述装配通道2呈圆台形;所述浮体1为正六边形的板状体;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种植篮3和所述第二种植篮4均包括圆台形筐体;第一种植篮3和第二种植篮4的结构类似,尺寸不同。

所述第一种植篮3包括第一筐体31和第一微生物载体32,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32连接在所述第一筐体31底部;所述第二种植篮4包括第二筐体41和第二微生物载体42,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42连接在所述第二筐体41底部。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32和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42均为软性纤维绳。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装配通道2的通道顶面21与所述第一种植篮适配3,所述装配通道2的通道底面22与所述第二种植篮4适配;

通道顶面21在浮体1的浮体顶面11内,通道底面22在浮体1的浮体顶面12内。

所述第一种植篮3从所述通道顶面21装配后,所述第一种植篮3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2的两侧;至少,所述第一种植篮3的顶面超出所述通道顶面21,方便对第一种植篮3进行更换。

所述第二种植篮4从所述通道底面22装配后,所述第二种植篮4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2的两侧。至少,所述第二种植篮4的顶面超出所述通道底面22,方便对第二种植篮4进行更换。

微生物载体采用软性纤维绳,纤维绳连接在种植篮底部,纤维绳比表面积大且中空,营造适宜微生物附着和生长的环境,易于挂膜。利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载体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n、p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吸收、净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浮体进行改良。如图9所示,所述浮体1为正六边形的板状体;所述浮体1的六个侧壁中,奇数序的侧壁设有凸起13,偶数序的侧壁设有凹槽14;所述凸起13能够与另一个浮体的凹槽14匹配连接。

根据常用使用水域,各部件的规格如下:

所述浮体1的厚度为40mm,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50mm,通道顶面的直径为75mm,通道底面的直径为40mm。适用于种植水葫芦、大薸、睡莲、荷花、马蹄莲、芦苇、鸢尾、麦冬、香蒲和美人蕉等中大型植株;

所述第一筐体31的顶面直径为85mm,第一筐体31的底面直径为40mm,第一筐体31的高度为60mm。

所述第二筐体41的顶面直径为50mm,第二筐体41的底面直径为20mm,第二筐体41的高度为60mm。适用于种植中华天胡荽、茭草、水芹菜、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和纸莎草等小型植株。

如图10所示,所述凸起13的俯视图为弓形,弓形的弦与所述侧壁连接;弓形对应的弧为优弧。所述优弧对应的圆心角∠a为240度。所述弓形的半径r为20mm。

通过正六边形的设置,以及在六边形板状体侧面设置凸起13和凹槽14,实现相邻两个浮体1的装配连接。正六边形使得每个浮体1能够方便的与周边的其他浮体1连接。整个浮岛的多个浮体既可以是不间断连接,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整个浮岛中留存数个浮体1位置不安装浮体,留作空白孔,如图12所示。两种装配方式均能够便利的拼装且保持浮岛的结构稳定。

利用植物季节性休眠特性,给予正确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温时配置水芹菜、芦苇、水葱、鸢尾、麦冬等耐寒植物,而夏季高温时则配置水葫芦、大薸等适宜高温生长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种选择搭配单一而出现季节性的功能失调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高新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高新技术,凡在本高新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浮岛单元;每个浮岛单元包括浮体(1)、第一种植篮(3)和/或第二种植篮(4);

所述浮体(1)中部设有贯穿的装配通道(2),所述装配通道(2)呈圆台形;

所述第一种植篮(3)和所述第二种植篮(4)均包括圆台形筐体;

所述装配通道(2)的通道顶面(21)与所述第一种植篮(3)适配,所述装配通道(2)的通道底面(22)与所述第二种植篮(4)适配;

所述第一种植篮(3)从所述通道顶面(21)装配后,所述第一种植篮(3)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2)的两侧;

所述第二种植篮(4)从所述通道底面(22)装配后,所述第二种植篮(4)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装配通道(2)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植篮(3)包括第一筐体(31)和第一微生物载体(32),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32)连接在所述第一筐体(31)底部;

所述第二种植篮(4)包括第二筐体(41)和第二微生物载体(42),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42)连接在所述第二筐体(41)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生物载体和所述第二微生物载体(42)均为软性纤维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1)的厚度为40mm,通道顶面(21)的直径为75mm,通道底面(22)的直径为4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筐体的顶面直径为85mm,第一筐体的底面直径为40mm,第一筐体的高度为6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筐体的顶面直径为50mm,第二筐体的底面直径为20mm,第二筐体的高度为60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1)为正六边形的板状体;所述浮体(1)的六个侧壁中,奇数序的侧壁设有凸起(13),偶数序的侧壁设有凹槽(14);所述凸起(13)能够与另一个浮体的凹槽(14)匹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3)的俯视图为弓形,弓形的弦与所述浮体(1)的侧壁连接;弓形对应的弧为优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弧对应的圆心角为24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其特征在于,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50mm,所述弓形的半径为20mm。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应不同大小植株的生态浮岛,包括至少一个浮岛单元;每个浮岛单元包括浮体、第一种植篮和第二种植篮;所述浮体中部设有贯穿的装配通道,所述装配通道呈圆台形;所述第一种植篮和所述第二种植篮均包括圆台形筐体;所述装配通道的通道顶面与所述第一种植篮适配,所述装配通道的通道底面与所述第二种植篮适配。能够调整浮体的正反面,以适用于不同直径规格的种植篮,且两个种植篮装配到装配通道后,种植篮的底部伸入水体的深度接近,利于水生植物生长。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邱诚;吴菊珍;涂卫国;孙静;邱阳;任燕玲;刘国;余贵英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高原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浮岛技术

2021-5-7 3:10:57

专利技术

高新复合微生物菌强化污水处理装置技术

2021-5-7 3:13: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