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高新技术涉及河水污染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仿生水草是一种新型的接触氧化材料。在其立体空间内可以大量固定各种微生物,形成各微生物共存的最理想环境。通过河底植入仿生水草,培养高密度微生物膜,在仿生水草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与水体相接触,使水体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采用纳米耦合曝气复氧,提高复氧效率及利用率,从而提升污染物质去除率。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纳米耦合曝气复氧辅助材料。
近年来,仿生水草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河道黑臭水生态治理系统中,仿生水草对治理水体污染所形成高效的生态系统,通过将污水的生态性处理和景观水体建设相融合,获得景观娱乐效益;将水处理和生态水环境建设化整为零,推动群众共建,获得社会效益;既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治水公园化的理念,仿生水草污水处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体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成本降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等理念,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获得长久的生态环境效益。
但是现有的仿生水草大多数都是通过悬挂重物沉入水底或将仿生水草的一部分埋在水中的泥沙中,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仿生水草易随水流流道被水流冲走,另一方面仿生水草不易被打捞、清洗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高新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通过该装置能够将仿生水草固定于水下,防止仿生水草随河水流动被河水冲走,并且便于将仿生水草从水底取出,便于仿生水草更换和清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高新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包括配重底板,所述配重底板为由多根横杆按照一定间距交叉排列形成的格栅板,在所述格栅板的横杆交叉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仿生水草固定杆,将仿生水草缠绕捆绑于仿生水草固定杆上,所述配重底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内穿设有绳索,所述绳索的端头设置有铆钉,所述铆钉锚固于河道的河床内。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包括仿生水草茎和分布在仿生水草茎上的多片仿生水草叶片。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茎为聚偏氟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或尼龙纤维制备而成的。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茎的长度为0.5~3m。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茎的表面设置有纳米吸附材料涂层。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叶片包括仿形框体以及固定于所述仿形框体内的生物膜。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生物膜包括编织形成的中空纤维管网格层,所述中空纤维管网格层上喷涂有热粘合胶层,所述热粘合胶层上粘合有微纳米纤维膜。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生物膜的厚度为0.5~2mm。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仿生水草的顶部设置有连接防生水草的浮体。
本高新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相邻两根横杆之间的间距为0.5~2mm。
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高新技术采用格栅板作为配重底板,并将仿生水草缠绕固定到格栅板横杆交叉的位置,从而将仿生水草的位置固定,防止仿生水草随河水流动被河水冲走;
本高新技术在格栅板的边角处设置吊耳,通过绳索和铆钉穿过吊耳锚固在河岸上,一方面能够防止配重底板被水流冲走,另一方面防止配重底板沉入到河底的泥沙中,并且,通过设置绳索能够将配重底板从水中拉出,可以对仿生水草进行更换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高新技术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高新技术的配重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高新技术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的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配重底板;11、横杆;12、矩形框架;13、凹槽;14、仿生水草固定杆;2、吊耳;3、绳索;4、铆钉;5、仿生水草;51、仿生水草茎;52、仿生水草叶片;6、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高新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高新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高新技术的限定。
参照图1-3所示,本高新技术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的一实施例,包括配重底板1,所述配重底板1为由多根横杆11按照一定间距交叉排列形成的格栅板,所述格栅板的外周设置有矩形框架12,在所述格栅板的横杆11交叉处设置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内设置有仿生水草固定杆14,将仿生水草5缠绕捆绑于仿生水草固定杆13上,缠绕设置的仿生水草5不易随河水流动被河水冲走,并且也能将仿生水草5从仿生水草固定杆14上取下,便于更换和清洗仿生水草5,所述配重底板1的边角处设置有吊耳2,所述吊耳2内穿设有绳索3,所述绳索3的端头设置有铆钉4,所述铆钉4锚固于河道的河床内,在日常使用中,能够防止配重底板1被水流冲走,另一方面防止配重底板1沉入到河底的泥沙中,当需要将配重底板1取出时,可以通过牵拉绳索3快速的将其拉出。
具体地,所述仿生水草5包括仿生水草茎51和分布在仿生水草茎51上的多片仿生水草叶片52,所述仿生水草茎51的底部缠绕捆绑在仿生水草固定杆13上,所述仿生水草茎51的顶部连接有浮球6,所述浮球6能够在水中浮动,从而能够向上拉动仿生水草5,防止仿生水草5因自身重力的原因侧倒在水底,同时,浮球6能够随水波浮动,也能带动仿生水草5在水中浮动,从而增加仿生水草5的净化面积。
具体地,所述仿生水草茎51为聚偏氟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或尼龙纤维制备而成的,聚偏氟乙烯纤维本身带有正电荷,容易吸附带负电荷的微生物,同时弹性恢复效果好;尼龙纤维即使附着大量微生物也能够保持稳定结构;聚丙烯纤维亲水性相对较好,容易捕捉浮游物质并保持高浓度微生物。
具体地,所述仿生水草茎51的长度为0.5~3m,可以根据河水的深度设置不同长度的仿生水草茎51,但是仿生水草茎51不易浮出水面,例如当河水深度为2m时,宜选用茎长为1.5m的仿生水草茎51。
具体地,所述仿生水草茎62的表面设置有纳米吸附材料涂层,所述纳米吸附材料可以为纳米石墨烯、纳米氧化锌、纳米铁粉、纳米四氧化三铁、纳米二氧化硅等吸附剂,能够进一步提升仿生水草的吸收污水中重金属、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具体地,所述仿生水草叶片63包括仿形框体以及固定于所述仿形框体内的生物膜,所述仿形框体为两片带有中部开口的框架扣合而成,所述生物膜固定于两片框架之间,可以将两片框架打开能够更换生物膜。
具体地,所述生物膜包括编织形成的中空纤维管网格层,所述中空纤维管网格层上喷涂有热粘合胶层,所述热粘合胶层上粘合有微纳米纤维膜,所述中空纤维管网格层是由中空纤维管经编制形成的网格结构,其拉伸强度高,作为微纳米纤维膜的支撑结构,能够大大提升生物膜的力学性能,能够长时间承受水流的冲击、压迫作用,所述微纳米纤维膜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微纳米纤维膜又能截留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在膜表面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为水体中微生物的附着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场所,促进了水体微生物的快速繁殖通过恢复水体本体的生态结构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再通过水体的自净功能达到水体的自我净化,并达到水体和水体内生态系统良性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促使河道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
优选地,所述生物膜的厚度为0.5~2mm。
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在配重底板1上固定的相邻两株仿生水草5相互缠绕在一起,根据仿生水草茎51的长度,设置相邻两根横杆11之间的间距为0.5~2m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高新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高新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重底板,所述配重底板为由多根横杆按照一定间距交叉排列形成的格栅板,在所述格栅板的横杆交叉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仿生水草固定杆,将仿生水草缠绕捆绑于仿生水草固定杆上,所述配重底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内穿设有绳索,所述绳索的端头设置有铆钉,所述铆钉锚固于河道的河床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包括仿生水草茎和分布在仿生水草茎上的多片仿生水草叶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茎为聚偏氟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或尼龙纤维制备而成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茎的长度为0.5~3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茎的表面设置有纳米吸附材料涂层。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叶片包括仿形框体以及固定于所述仿形框体内的生物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膜包括编织形成的中空纤维管网格层,所述中空纤维管网格层上喷涂有热粘合胶层,所述热粘合胶层上粘合有微纳米纤维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生物膜的厚度为0.5~2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水草的顶部设置有连接防生水草的浮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横杆之间的间距为0.5~2mm。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包括配重底板,所述配重底板为由多根横杆按照一定间距交叉排列形成的格栅板,在所述格栅板的横杆交叉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仿生水草固定杆,将仿生水草缠绕捆绑于仿生水草固定杆上,所述配重底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内穿设有绳索,所述绳索的端头设置有铆钉,所述铆钉锚固于河道的河床内。本高新技术一种仿生水草的水下固定装置,通过该装置能够将仿生水草固定于水下,防止仿生水草随河水流动被河水冲走,并且便于将仿生水草从水底取出,便于仿生水草更换和清洗。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张克勤;周宁;董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