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高新技术涉及一种水质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防止水质对环境进行污染,需要对流入河流、湖泊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因此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装置,在现有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中,还都是基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于进行净化水流处于单方向流动,只能与净化部位表面接触净化,从而减小了与净化部位接触面积,影响了对水质净化效果。
3.基于申请人的技术交底书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高新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高新技术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
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高新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因此提高了对水质净化效果。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包含有具有第一湿地池和第二湿地池的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在第一湿地池的底部并且用于对第一湿地池注入需要净化水质的进水管,在第二湿地池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放终极净化水质的排水孔体并且第一湿地池的敞口部和第二湿地池的敞口部设置为呈连通状态。
7.由于设计了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通过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进水管,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实现了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因此提高了对水质净化效果。
8.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按照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的方式把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相互联接。
9.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按照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中的方式把进水管与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联接。
10.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隔离墙、进水池、防渗膜和湿地填料层。
11.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进水管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一截止阀。
12.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沉水管。
13.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
中,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挡水板。
14.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水质净化装置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平台、闸门、推力杆和螺杆。
15.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四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箱壳、第二截止阀和喷淋头。
16.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湿地池和第二湿地池中,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种植架和第二种植架。
17.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在第一湿地池和第二湿地池之间设置有中间隔离墙,在进水池与第一湿地池之间设置有进水管并且在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在第一湿地池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湿地填料层和第一种植架并且在第二湿地池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湿地填料层、挡水板和第二种植架,在中间隔离墙与第二湿地池之间设置有沉水管并且在中间隔离墙上设置有平台,在平台上分别设置有闸门、螺杆和箱壳并且在闸门和螺杆之间设置有推力杆,在喷淋头与箱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
18.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进水管设置在中间隔离墙的下端端面部,进水管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一湿地池的下端端面部并且进水管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二湿地池的下端端面部。
19.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第一湿地池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第一湿地池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复合式联接,第一湿地池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进水池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平铺式联接,第一湿地池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和湿地填料层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联接。
20.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在第二湿地池的池部的外侧面下端部设置为排水孔体并且池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复合式联接,池部的外侧面内壁下端部设置为与挡水板联接并且池部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平铺式联接,池部分别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和沉水管容纳式联接并且池部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二种植架联接,池部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排水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排水孔体设置为沿池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排水孔体设置为与挡水板和湿地填料层相对应分布。
21.本高新技术设计了,中间隔离墙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中间隔离墙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和第二湿地池联接,中间隔离墙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台和第二种植架联接并且在中间隔离墙的上端端面侧面部分别设置有l字形缺口体,中间隔离墙的左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沉水管联接并且中间隔离墙的右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联接。
22.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在进水池的池盒部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在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中分别设置有楼梯台阶体并且第一容腔体的内侧面部、第二容腔体的内侧面部、第三容腔体的内侧面部和第四容腔体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联接,池盒部、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箱状体并且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设置为呈相互独立区间分布,楼梯台阶体设置为具有齿形的倾斜台。
23.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在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并且进水管的外端口部设置为与进水池联接,在进水管的内端口侧面部设置有涌出孔体并且进水管的内端口部设置在位
于第一湿地池中的湿地填料层中,进水管设置为圆形盲孔管。
24.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第一截止阀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一截止阀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联接。
25.本高新技术设计了,防渗膜设置为hdpe防渗膜并且防渗膜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和中间隔离墙联接,防渗膜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联接。
26.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湿地填料层设置为包含有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并且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设置为呈从下向上依次排列分布,湿地填料层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与防渗膜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湿地池的湿地填料层的配水层设置为与挡水板包容式联接。
27.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湿地填料层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90-110mm和粒径1-2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280-320mm和粒径50-8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400-550mm和粒径20-5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10-20mm的沸石层体或陶粒层体,湿地填料层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8-15mm的碎石层体。
28.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挡水板设置为矩形条片状体并且挡水板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联接,挡水板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嵌入式联接。
29.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平台设置为包含有横台部和竖直部并且横台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直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在竖直部中设置有闸门窗口体并且在横台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和通孔体,竖直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联接并且闸门窗口体设置为与闸门联接,螺纹孔体设置为与螺杆联接并且通孔体设置为与箱壳的输出管道联接,横台部设置为u字形座状体并且竖直部设置为矩形条状体,闸门窗口体设置为矩形条形孔状体并且螺纹孔体和通孔体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30.本高新技术设计了,闸门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并且闸门的前后侧面的轴头部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转动式联接,闸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接触式联接并且闸门的外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推力杆联接,
31.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推力杆设置为z字形棒状体并且推力杆的下横部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闸门联接,在推力杆的上横部端头设置有贯串孔体并且推力杆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螺杆联接。
32.本高新技术设计了,螺杆设置为干字形螺栓并且螺杆设置为与平台螺纹式联接,螺杆的下端头环形凹槽体设置为与推力杆联接并且在螺杆的上端头设置有把手。
33.本高新技术设计了,沉水管设置为包含有集水盘部、第一竖管部、第二竖管部、第一横管部和第二横管部并且第一竖管部的上端头和第二竖管部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集水盘部联接,第一横管部的端头和第二横管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管部和第二横管部联接并且在第一横管部的上侧面部和第二横管部的上侧面部分别设置有喷涌孔体,集水盘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嵌入式联接并且集水盘部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第一竖管部、第二竖管部、第一横管部和第二横管部分别设置为盲孔管并且第一竖管部的敞口部和第二竖管部的敞口部设置在集水盘部的上端端面部,第一横管部设置为与第一竖管部连通并且第二横管部设置为与第二竖管部连通,第一横管部和第二横管部设置为沿第一竖
管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管部和第二竖管部设置为沿集水盘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34.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箱壳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箱壳设置为通过支腿与平台联接,箱壳的输出管道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截止阀和喷淋头联接。
35.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第二截止阀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二截止阀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箱壳的输出管道联接。
36.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喷淋头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箱壳的输出管道端口部联接并且喷淋头设置在中间隔离墙上。
37.本高新技术设计了,在第一种植架的植架部中设置有种植孔体并且植架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联接,植架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联接并且在种植孔体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植架部设置为ω字形板状体并且种植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38.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第二种植架设置为包含有板条部和支撑杆部并且板条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联接,板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杆部联接并且支撑杆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联接,在板条部中设置有栽培容纳孔体并且在栽培容纳孔体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板条部设置为z字形板状体并且支撑杆部设置为t字棒状体,栽培容纳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39.本高新技术设计了,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中间隔离墙、防渗膜和湿地填料层与进水池、进水管和沉水管设置为按照双侧面底端具有孔道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中间隔离墙、防渗膜、湿地填料层、进水池、进水管和沉水管与挡水板按照聚集反压净化水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中间隔离墙、防渗膜、湿地填料层、进水池、进水管和沉水管与平台、闸门、推力杆和螺杆设置为按照控制流量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中间隔离墙、防渗膜、湿地填料层、进水池、进水管和沉水管与平台、箱壳、第二截止阀和喷淋头设置为按照加入液体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中间隔离墙、防渗膜、湿地填料层、进水池、进水管和沉水管与第一种植架和第二种植架设置为按照植物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的中心线、第二湿地池的中心线、中间隔离墙的中心线、进水池的中心线、防渗膜的中心线、湿地填料层的中心线、挡水板的中心线、平台的中心线、闸门的中心线、箱壳的中心线和沉水管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管设置为与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相对应分布,一个第二截止阀和一个喷淋头设置为组成一组液体净化部件并且多组液体净化部件设置在箱壳上,多个第一种植架和多个第二种植架分别设置为沿中间隔离墙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板条部设置为与池部联接。
40.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原湿地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现更改为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湿地单元中间新增隔墙一道,将湿地分为下行池及上行池。下行池水流自上而下,上行池水流自下而上,湿地填料分层设计,湿地填料分层设计,自上而下分为:配水层:填充粒径8-15mm碎石,厚度200mm,作为湿地植物种植层和穿孔配水管布置层。过滤层:填充粒径10-20mm沸石(陶粒),厚度200mm,作为上部植物和下部填料之间缓冲,填料层:填充粒径20-50mm碎石,厚度400-550mm,作为湿地核心处理填料层,下部排水层:填充粒径50-80mm碎石,厚度300mm,作为湿地下层穿孔排水管布置层,粗砂保护层:填充粒径1-2mm粗砂,厚度
100mm,作为土工防渗层上部保护,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将原有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改造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工艺”,增加穿孔集配水管道系统以保证湿地进出水均匀性,下行池和上行池的布置可以在湿地内部构成“厌氧-缺氧-好氧”条件以利于硝化、反硝化去除有机污染物,填料分层级配可避免上层杂质进入湿地内部造成堵塞,增加一层沸石、陶粒填料可以强化对氮磷的吸附降解,增加湿地快开排泥系统和反冲水系统可以定期解决一部分湿地堵塞问题,湿地植物优化布置能减轻人工湿地管理成本并增加湿地景观效果。处理规模从原有的10.0万m
³
/d提升到12.0万m
³
/d,深度净化处理第四污水处理厂尾水,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苗木清理
→
既有土石方开挖
→
场地平整压实
→
湿地新增隔墙施工
→
敷设hdpe防渗膜
→
防渗膜保护层铺设
→
给水系统铺设
→
填料填筑
→
排水系统铺设
→
填料填筑
→
湿地植物种植,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后,人工湿地可以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提升一个水质类别,并能大量削减cod、n、p等污染物,减轻大汶河支流泮河的外源污染负荷,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的水质安全,人工湿地改造完成后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栖息地,调节区域小气候、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等有重要的效果。
41.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和进水管是基础部件,也是本高新技术的必要技术特征,中间隔离墙、进水池、第一截止阀、防渗膜、湿地填料层、挡水板、平台、闸门、推力杆、螺杆、箱壳、第二截止阀、喷淋头、沉水管、第一种植架和第二种植架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高新技术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池部、排水孔体、池盒部、第一容腔体、第二容腔体、第三容腔体和第四容腔体、楼梯台阶体、横台部和竖直部、闸门窗口体、螺纹孔体、通孔体、集水盘部、第一竖管部、第二竖管部、第一横管部、第二横管部、植架部、种植孔体、板条部和支撑杆部、栽培容纳孔体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42.在本技术方案中,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的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高新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为本高新技术的示意图,
45.图2为图1的俯视图,
46.图3为本高新技术的中间隔离墙3、台91、闸门92、推力杆93、螺杆94、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喷淋头97和沉水管98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47.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进水管-5、第一截止阀-6、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挡水板-9、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螺杆-94、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喷淋头-97、沉水管-98、第一种植架-99、第二种植架-90、池部-21、排水孔体-22、池盒部-41、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第四容腔体-45、楼梯台阶
体-46、横台部-911、竖直部-912、闸门窗口体-913、螺纹孔体-914、通孔体-915、集水盘部-981、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第二横管部-985、植架部-991、种植孔体-992、板条部-901、支撑杆部-902、栽培容纳孔体-903。
具体实施方式
48.根据审查指南,对本高新技术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9.在本高新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高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高新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0.在本高新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高新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高新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52.下面将结合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高新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高新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高新技术保护的范围。
53.图1为本高新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进水管5、第一截止阀6、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挡水板9、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螺杆94、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喷淋头97、沉水管98、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并且在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之间设置有中间隔离墙3,在进水池4与第一湿地池1之间设置有进水管5并且在进水管5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在第一湿地池1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和第一种植架99并且在第二湿地池2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挡水板9和第二种植架90,在中间隔离墙3与第二湿地池2之间设置有沉水管98并且在中间隔离墙3上设置有平台91,在平台91上分别设置有闸门92、螺杆94和箱壳95并且在闸门92和螺杆94之间设置有推力杆93,在喷淋头97与箱壳95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96。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湿地池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复合式联接,第一湿地池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进水池4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7平铺式联接,第一湿地池1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和湿地填料层8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99联接。
55.通过第一湿地池1,形成了对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进水管5、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和第一种植架9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湿地池1,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实现了与进水池4的连接,实现了与进水管5的连接,实现了与防渗膜7的连接,实现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种植架9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水流自下而上的净化容器部件。
56.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湿地池2的池部21的外侧面下端部设置为排水孔体22并且池部2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复合式联接,池部21的外侧面内壁下端部设置为与挡水板9联接并且池部2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7平铺式联接,池部21分别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和沉水管98容纳式联接并且池部21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二种植架90联接,池部2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排水孔体2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排水孔体22设置为沿池部2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排水孔体22设置为与挡水板9和湿地填料层8相对应分布。
57.通过第二湿地池2,形成了对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挡水板9、沉水管98和第二种植架90的支撑连接点,由池部21,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实现了与防渗膜7的连接,实现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连接,实现了与挡水板9的连接,实现了与沉水管98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种植架90的连接,由排水孔体22,实现了对净化后的水进行排放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水流自上而下的净化容器部件。
58.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隔离墙3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中间隔离墙3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联接,中间隔离墙3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台91和第二种植架90联接并且在中间隔离墙3的上端端面侧面部分别设置有l字形缺口体,中间隔离墙3的左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沉水管98联接并且中间隔离墙3的右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99联接。
59.通过中间隔离墙3,形成了对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平台91、沉水管98、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的支撑连接点,由中间隔离墙3,实现了与第一湿地池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湿地池2的连接,实现了与平台91的连接,实现了与沉水管98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种植架99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种植架9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的之间隔断部件。
60.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水池4的池盒部41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在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中分别设置有楼梯台阶体46并且第一容腔体42的内侧面部、第二容腔体43的内侧面部、第三容腔体44的内侧面部和第四容腔体45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联接,池盒部41、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箱状体并且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设置为呈相互独立区间分布,楼梯台阶体46设置为具有齿形的倾斜台。
61.通过进水池4,形成了对进水管5的支撑连接点,由池盒部41、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实现了与进水管5的连接,由楼梯台阶体46,实现了对水质中沉淀颗粒的阻挡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湿地池1分区域注水的水池部件。
62.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水管5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并且进水管5的外端口部设置为
与进水池4联接,在进水管5的内端口侧面部设置有涌出孔体并且进水管5的内端口部设置在位于第一湿地池1中的湿地填料层8中,进水管5设置为圆形盲孔管。
63.通过进水管5,形成了对第一湿地池1、进水池4、第一截止阀6和湿地填料层8的支撑连接点,由进水管5,实现了与第一湿地池1的连接,实现了与进水池4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截止阀6的连接,实现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进水池4与第一湿地池1之间的连通部件。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截止阀6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一截止阀6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联接。
65.通过第一截止阀6,形成了对进水管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截止阀6,实现了与进水管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进水管5通闭的控制部件。
66.在本实施例中,防渗膜7设置为hdpe防渗膜并且防渗膜7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和中间隔离墙3联接,防渗膜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联接。
67.通过防渗膜7,形成了对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和湿地填料层8的支撑连接点,由防渗膜7,实现了与第一湿地池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湿地池2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实现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的地面防渗漏部件。
68.在本实施例中,湿地填料层8设置为包含有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并且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设置为呈从下向上依次排列分布,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与防渗膜7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湿地池2的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与挡水板9包容式联接。
69.通过湿地填料层8,形成了对防渗膜7和挡水板9的支撑连接点,由湿地填料层8,实现了与防渗膜7的连接,实现了与挡水板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水质的净化处理部件。
70.在本实施例中,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90-110mm和粒径1-2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280-320mm和粒径50-8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400-550mm和粒径20-5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10-20mm的沸石层体或陶粒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8-15mm的碎石层体。
71.由湿地填料层8,实现了与防渗膜7的连接,实现了与挡水板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水质的分层净化处理部件。
72.在本实施例中,挡水板9设置为矩形条片状体并且挡水板9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2联接,挡水板9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嵌入式联接。
73.通过挡水板9,形成了对第二湿地池2和湿地填料层8的支撑连接点,由挡水板9,实现了与第二湿地池2的连接,实现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二湿地池2的净化处理后水隔离区域部件。
74.在本实施例中,平台91设置为包含有横台部911和竖直部912并且横台部91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直部91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在竖直部912中设置有闸门窗口体913并且在横台部911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914和通孔体915,竖直部91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
中间隔离墙3联接并且闸门窗口体913设置为与闸门92联接,螺纹孔体914设置为与螺杆94联接并且通孔体915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联接,横台部911设置为u字形座状体并且竖直部912设置为矩形条状体,闸门窗口体913设置为矩形条形孔状体并且螺纹孔体914和通孔体915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75.通过平台91,形成了对中间隔离墙3、闸门92、螺杆94和箱壳95的支撑连接点,由竖直部912,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由闸门窗口体913,实现了与闸门92的连接,由横台部911和螺纹孔体914,实现了与螺杆94的连接,由横台部911和通孔体915,实现了与箱壳9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闸门92、螺杆94和箱壳95的支撑载体。
76.在本实施例中,闸门92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并且闸门92的前后侧面的轴头部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转动式联接,闸门9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91接触式联接并且闸门92的外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推力杆93联接,
77.通过闸门92,形成了对第一湿地池1、平台91和推力杆93的支撑连接点,由闸门92,实现了与第一湿地池1的连接,实现了与平台91的连接,实现了与推力杆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湿地池1中的水流向沉水管98的控制部件之一。
78.在本实施例中,推力杆93设置为z字形棒状体并且推力杆93的下横部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闸门92联接,在推力杆93的上横部端头设置有贯串孔体并且推力杆93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螺杆94联接。
79.通过推力杆93,形成了对闸门92和螺杆94的支撑连接点,由推力杆93,实现了与闸门92的连接,实现了与螺杆9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湿地池1中的水流向沉水管98的控制部件之二。
80.在本实施例中,螺杆94设置为干字形螺栓并且螺杆94设置为与平台91螺纹式联接,螺杆94的下端头环形凹槽体设置为与推力杆93联接并且在螺杆94的上端头设置有把手。
81.通过螺杆94,形成了对平台91和推力杆93的支撑连接点,由螺杆94,实现了与平台91的连接,实现了与推力杆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湿地池1中的水流向沉水管98的控制部件之三。
82.在本实施例中,沉水管98设置为包含有集水盘部981、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并且第一竖管部982的上端头和第二竖管部983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集水盘部981联接,第一横管部984的端头和第二横管部985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联接并且在第一横管部984的上侧面部和第二横管部985的上侧面部分别设置有喷涌孔体,集水盘部98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嵌入式联接并且集水盘部981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分别设置为盲孔管并且第一竖管部982的敞口部和第二竖管部983的敞口部设置在集水盘部981的上端端面部,第一横管部984设置为与第一竖管部982连通并且第二横管部985设置为与第二竖管部983连通,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设置为沿第一竖管部982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管部982和第二竖管部983设置为沿集水盘部98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83.通过沉水管98,形成了对中间隔离墙3的支撑连接点,由集水盘部981,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由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实
现了在第二湿地池2中进行喷泉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二湿地池2的注入水质部件。
84.在本实施例中,箱壳95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箱壳95设置为通过支腿与平台91联接,箱壳95的输出管道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联接。
85.通过箱壳95,形成了对平台91、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的支撑连接点,由箱壳95,实现了与平台9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截止阀96的连接,实现了与喷淋头9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水质处理的加入净化液部件之一。
8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截止阀96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二截止阀96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联接。
87.通过第二截止阀96,形成了对箱壳95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截止阀96,实现了与箱壳9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水质处理的加入净化液部件之二。
88.在本实施例中,喷淋头97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端口部联接并且喷淋头97设置在中间隔离墙3上。
89.通过喷淋头97,形成了对中间隔离墙3和箱壳95的支撑连接点,由喷淋头97,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实现了与箱壳9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水质处理的加入净化液部件之三。
9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种植架99的植架部991中设置有种植孔体992并且植架部99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联接,植架部99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联接并且在种植孔体992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植架部991设置为ω字形板状体并且种植孔体99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91.通过第一种植架99,形成了对第一湿地池1和中间隔离墙3的支撑连接点,由植架部991,实现了与第一湿地池1的连接,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由种植孔体992,实现了对水生植物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水质处理的水生植物栽培部件之一。
9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种植架90设置为包含有板条部901和支撑杆部902并且板条部90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2联接,板条部90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杆部902联接并且支撑杆部902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联接,在板条部901中设置有栽培容纳孔体903并且在栽培容纳孔体903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板条部901设置为z字形板状体并且支撑杆部902设置为t字棒状体,栽培容纳孔体903设置为圆形孔状体。
93.通过第二种植架90,形成了对第二湿地池2和中间隔离墙3的支撑连接点,由板条部901,实现了与第二湿地池2的连接,由支撑杆部902,实现了与中间隔离墙3的连接,由栽培容纳孔体903,实现了对水生植物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水质处理的水生植物栽培部件之二。
9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和湿地填料层8与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设置为按照双侧面底端具有孔道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挡水板9按照聚集反压净化水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和螺杆94设置为按照控制流量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平台91、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设置为按
照加入液体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设置为按照植物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的中心线、第二湿地池2的中心线、中间隔离墙3的中心线、进水池4的中心线、防渗膜7的中心线、湿地填料层8的中心线、挡水板9的中心线、平台91的中心线、闸门92的中心线、箱壳95的中心线和沉水管98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管5设置为与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相对应分布,一个第二截止阀96和一个喷淋头97设置为组成一组液体净化部件并且多组液体净化部件设置在箱壳95上,多个第一种植架99和多个第二种植架90分别设置为沿中间隔离墙3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板条部901设置为与池部21联接。
95.本高新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90mm和粒径1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280mm和粒径5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400mm和粒径2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180mm和粒径10mm的沸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180mm和粒径8mm的碎石层体。
96.本高新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100mm和粒径1.5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300mm和粒径65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500mm和粒径35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200mm和粒径15mm的陶粒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200mm和粒径11mm的碎石层体。
97.本高新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之四,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110mm和粒径2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320mm和粒径8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550mm和粒径5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220mm和粒径20mm的沸石层体或陶粒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220mm和粒径15mm的碎石层体。
98.本高新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五,包含有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和进水管5并且进水管5设置在中间隔离墙3的下端端面部,进水管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的下端端面部并且进水管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的下端端面部。
99.本高新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的方式把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5相互联接。
100.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中的方式把进水管5与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联接。
101.在本实施例中,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防渗膜7和湿地填料层8。
10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进水管5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一截止阀6。
103.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沉水管98。
10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中,
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挡水板9。
105.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水质净化装置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和螺杆94。
10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四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
10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中,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
108.本高新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109.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分别流入到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中,当排放尾水通过第一容腔体42中的楼梯台阶体46、第二容腔体43中的楼梯台阶体46、第三容腔体44中的楼梯台阶体46和第四容腔体45中的楼梯台阶体46时,把排放尾水中的颗粒物进行阻挡沉淀,当第一截止阀6处于开通状态时,再由进水管5的涌出孔体喷出到第一湿地池1中的湿地填料层8,由湿地填料层8中的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对排放尾水进行过滤净化,同时由种植孔体992中的水生植物进行植物吸收净化和保护处理,得到净化中间水质ⅰ,通过螺杆94在螺纹孔体914中进行转动,带动推力杆93进行提升移动,使闸门92与闸门窗口体913开启,净化中间水质ⅰ通过闸门窗口体913,当在箱壳95中加入净化液体,当第二截止阀96处于开通状态时,箱壳95中的净化液体通过喷淋头97洒到通过闸门窗口体913的净化中间水质ⅰ中,得到净化中间水质ⅱ,净化中间水质ⅱ流到集水盘部981中,净化中间水质ⅱ注入到第一竖管部982中,由第一横管部984的喷涌孔体通过喷泉方式注入到池部21中,净化中间水质ⅱ注入到第二竖管部983中,由第二横管部985的喷涌孔体通过喷泉方式注入到池部21中,池部21中的净化中间水质ⅱ,由池部21的湿地填料层8中的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对排放尾水进行过滤净化,同时由栽培容纳孔体903中的水生植物进行植物吸收净化和保护处理,得到终极净化水质,终极净化水质通过排水孔体22进行排放。
110.当第一截止阀6处于关闭状态时,进水管5处于截止,当第二截止阀96处于关闭状态时,喷淋头97处于截止,通过螺杆94在螺纹孔体914中进行反方向转动,带动推力杆93进行下降移动,使闸门92与闸门窗口体913闭合。
111.水生植物设置为千屈菜、黄菖蒲、芦苇、西伯利亚鸢尾、再力花、梭鱼草或大香蒲。
112.当需要净化水质从第一湿地池1上端端面注入到第一湿地池1中,经过第一湿地池1的渗漏净化水质通过进水管5注入到第二湿地池2的下端端面,经过第二湿地池2渗漏净化处理后由第二湿地池2的上端端面排出。
113.当需要净化水质从第二湿地池2上端端面注入到第二湿地池2中,经过第二湿地池2的渗漏净化水质通过进水管5注入到第一湿地池1的下端端面,经过第一湿地池1渗漏净化处理后由第一湿地池1的上端端面排出。
114.终极净化水质的化验指标为:
115.116.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和方法在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净化的应用。
117.本高新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由进水管5,把需要净化水质实现在第一湿地池1中进行从下向上进行渗漏净化,由第一湿地池1与第二湿地池2的连通,把第一湿地池1排出的水质实现在第二湿地池2中进行从上向下进行渗漏净化。
118.本高新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119.在对本高新技术验证时,对现有技术单个池不是通过中间隔离墙3简单的形成了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同时对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的渗透净化水质路线进行了设计,增加了与湿地填料层8的接触面积,减缓了渗透净化水质流动速度,通过进水池4,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的初步沉淀处理,通过中间隔离墙3,在中间隔离墙3增设了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螺杆94、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喷淋头97、沉水管98、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的多方式净化处理,因此保证了水质的处理效果。
120.本高新技术具有下特点:
121.1、由于设计了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5,通过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进水管5,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实现了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因此提高了对水质净化效果。
122.2、由于设计了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防渗膜7和湿地填料层8,实现了双池渗漏处理。
123.3、由于设计了第一截止阀6,实现了对进水管5的控制。
124.4、由于设计了沉水管98,实现了第二湿地池2的敞口注入。
125.5、由于设计了挡水板9,实现了第二湿地池2的排放聚集处理。
126.6、由于设计了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和螺杆94,实现了闸口控制。
127.7、由于设计了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实现了净化液注入。
128.8、由于设计了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实现了水生植物净化。
129.9、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130.10、由于设计了本高新技术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高新技术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131.还有其它的与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的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5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高新技术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132.上述实施例只是本高新技术所提供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高新技术用于其他的与本高新技术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具有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的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的底部并且用于对第一湿地池(1)注入需要净化水质的进水管(5),在第二湿地池(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放终极净化水质的排水孔体(22)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敞口部和第二湿地池(2)的敞口部设置为呈连通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的方式把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和进水管(5)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中的方式把进水管(5)与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为包含有中间隔离墙(3)、进水池(4)、防渗膜(7)和湿地填料层(8),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进水管(5)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第一截止阀(6),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中,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沉水管(98),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中,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挡水板(9),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水质净化装置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和螺杆(94),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四附件装置上,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或,还包含有第六附件装置并且第六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中,第六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之间设置有中间隔离墙(3),在进水池(4)与第一湿地池(1)之间设置有进水管(5)并且在进水管(5)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在第一湿地池(1)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和第一种植架(99)并且在第二湿地池(2)中分别设置有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挡水板(9)和第二种植架(90),在中间隔离墙(3)与第二湿地池(2)之间设置有沉水管(98)并且在中间隔离墙(3)上设置有平台(91),在平台(91)上分别设置有闸门(92)、螺杆(94)和箱壳(95)并且在闸门(92)和螺杆(94)之间设置有推力杆(93),在喷淋头(97)与箱壳(95)之间设置有第二截止阀(96),或,进水管(5)设置在中间隔离墙(3)的下端端面部,进水管(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的下端端面部并且进水管(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在第二湿地池(2)的下端端面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在进水管(5)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6)并且进水管(5)的外端口部设置为与进水池(4)联接,在进水管(5)的内端口侧面部设置有涌出孔体并且进水管(5)的内端口部设置在位于第一湿地池(1)中的湿地填料层(8)中,进水管(5)设置为圆形盲孔管,或,第一湿地池(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
离墙(3)复合式联接,第一湿地池(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进水池(4)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7)平铺式联接,第一湿地池(1)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和湿地填料层(8)容纳式联接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99)联接,或,在第二湿地池(2)的池部(21)的外侧面下端部设置为排水孔体(22)并且池部(2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复合式联接,池部(21)的外侧面内壁下端部设置为与挡水板(9)联接并且池部(21)的底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防渗膜(7)平铺式联接,池部(21)分别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和沉水管(98)容纳式联接并且池部(21)的顶端端面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二种植架(90)联接,池部(21)设置为矩形箱状体并且排水孔体(2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排水孔体(22)设置为沿池部(2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排水孔体(22)设置为与挡水板(9)和湿地填料层(8)相对应分布,或,中间隔离墙(3)设置为矩形条状体并且中间隔离墙(3)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联接,中间隔离墙(3)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平台(91)和第二种植架(90)联接并且在中间隔离墙(3)的上端端面侧面部分别设置有l字形缺口体,中间隔离墙(3)的左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沉水管(98)联接并且中间隔离墙(3)的右l字形缺口体设置为与第一种植架(99)联接,或,在进水池(4)的池盒部(41)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在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中分别设置有楼梯台阶体(46)并且第一容腔体(42)的内侧面部、第二容腔体(43)的内侧面部、第三容腔体(44)的内侧面部和第四容腔体(45)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联接,池盒部(41)、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分别设置为矩形条箱状体并且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设置为呈相互独立区间分布,楼梯台阶体(46)设置为具有齿形的倾斜台,或,第一截止阀(6)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一截止阀(6)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进水管(5)联接,或,防渗膜(7)设置为hdpe防渗膜并且防渗膜(7)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和中间隔离墙(3)联接,防渗膜(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联接,或,湿地填料层(8)设置为包含有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并且粗砂保护层、下部排水层、核心处理填料层、过滤层和配水层设置为呈从下向上依次排列分布,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与防渗膜(7)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湿地池(2)的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与挡水板(9)包容式联接,或,湿地填料层(8)的粗砂保护层设置为厚度90-110mm和粒径1-2mm的粗砂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下部排水层设置为厚度280-320mm和粒径50-8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核心处理填料层设置为厚度400-550mm和粒径20-50mm的碎石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过滤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10-20mm的沸石层体或陶粒层体,湿地填料层(8)的配水层设置为厚度180-220mm和粒径8-15mm的碎石层体,或,挡水板(9)设置为矩形条片状体并且挡水板(9)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
(2)联接,挡水板(9)设置为与湿地填料层(8)嵌入式联接,或,平台(91)设置为包含有横台部(911)和竖直部(912)并且横台部(91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竖直部(91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在竖直部(912)中设置有闸门窗口体(913)并且在横台部(911)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体(914)和通孔体(915),竖直部(91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联接并且闸门窗口体(913)设置为与闸门(92)联接,螺纹孔体(914)设置为与螺杆(94)联接并且通孔体(915)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联接,横台部(911)设置为u字形座状体并且竖直部(912)设置为矩形条状体,闸门窗口体(913)设置为矩形条形孔状体并且螺纹孔体(914)和通孔体(915)分别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或,闸门(92)设置为矩形板状体并且闸门(92)的前后侧面的轴头部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转动式联接,闸门(92)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平台(91)接触式联接并且闸门(92)的外侧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推力杆(93)联接,或,推力杆(93)设置为z字形棒状体并且推力杆(93)的下横部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闸门(92)联接,在推力杆(93)的上横部端头设置有贯串孔体并且推力杆(93)的贯串孔体设置为与螺杆(94)联接,或,螺杆(94)设置为干字形螺栓并且螺杆(94)设置为与平台(91)螺纹式联接,螺杆(94)的下端头环形凹槽体设置为与推力杆(93)联接并且在螺杆(94)的上端头设置有把手,或,沉水管(98)设置为包含有集水盘部(981)、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并且第一竖管部(982)的上端头和第二竖管部(983)的上端头分别设置为与集水盘部(981)联接,第一横管部(984)的端头和第二横管部(985)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联接并且在第一横管部(984)的上侧面部和第二横管部(985)的上侧面部分别设置有喷涌孔体,集水盘部(98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嵌入式联接并且集水盘部(981)设置为l字形板状体,第一竖管部(982)、第二竖管部(983)、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分别设置为盲孔管并且第一竖管部(982)的敞口部和第二竖管部(983)的敞口部设置在集水盘部(981)的上端端面部,第一横管部(984)设置为与第一竖管部(982)连通并且第二横管部(985)设置为与第二竖管部(983)连通,第一横管部(984)和第二横管部(985)设置为沿第一竖管部(982)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管部(982)和第二竖管部(983)设置为沿集水盘部(98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或,箱壳(95)设置为矩形盒状体并且箱壳(95)设置为通过支腿与平台(91)联接,箱壳(95)的输出管道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联接,或,第二截止阀(96)设置为球型阀并且第二截止阀(96)的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联接,或,喷淋头(97)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箱壳(95)的输出管道端口部联接并且喷淋头(97)设置在中间隔离墙(3)上,或,在第一种植架(99)的植架部(991)中设置有种植孔体(992)并且植架部(99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湿地池(1)联接,植架部(99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联接并且在种植孔体(992)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植架部(991)设置为ω字形板状体并且种植孔体(99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或,第二种植架(90)设置为包含有板条部(901)和支撑杆部(902)并且板条部(901)的
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湿地池(2)联接,板条部(90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杆部(902)联接并且支撑杆部(902)设置为与中间隔离墙(3)联接,在板条部(901)中设置有栽培容纳孔体(903)并且在栽培容纳孔体(903)中设置有与水生植物,板条部(901)设置为z字形板状体并且支撑杆部(902)设置为t字棒状体,栽培容纳孔体(903)设置为圆形孔状体。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是: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和湿地填料层(8)与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设置为按照双侧面底端具有孔道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挡水板(9)按照聚集反压净化水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平台(91)、闸门(92)、推力杆(93)和螺杆(94)设置为按照控制流量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平台(91)、箱壳(95)、第二截止阀(96)和喷淋头(97)设置为按照加入液体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第二湿地池(2)、中间隔离墙(3)、防渗膜(7)、湿地填料层(8)、进水池(4)、进水管(5)和沉水管(98)与第一种植架(99)和第二种植架(90)设置为按照植物净化的方式分布,第一湿地池(1)的中心线、第二湿地池(2)的中心线、中间隔离墙(3)的中心线、进水池(4)的中心线、防渗膜(7)的中心线、湿地填料层(8)的中心线、挡水板(9)的中心线、平台(91)的中心线、闸门(92)的中心线、箱壳(95)的中心线和沉水管(98)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进水管(5)设置为与第一容腔体(42)、第二容腔体(43)、第三容腔体(44)和第四容腔体(45)相对应分布,一个第二截止阀(96)和一个喷淋头(97)设置为组成一组液体净化部件并且多组液体净化部件设置在箱壳(95)上,多个第一种植架(99)和多个第二种植架(90)分别设置为沿中间隔离墙(3)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板条部(901)设置为与池部(21)联接。
技术总结
一种基于复合直流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装置,包含有具有第一湿地池(1)和第二湿地池(2)的水质净化装置本体,设置在第一湿地池(1)的底部并且用于对第一湿地池(1)注入需要净化水质的进水管(5),在第二湿地池(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放终极净化水质的排水孔体(22)并且第一湿地池(1)的敞口部和第二湿地池(2)的敞口部设置为呈连通状态,通过水质净化装置本体,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进水管(5),实现了对需要净化水质下沉注入净化部位,实现了对净化部位渗透净化,因此提高了对水质净化效果。水质净化效果。水质净化效果。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毕研美 赵波 王国梁 张培会 苏迎军 魏吉发 曹守福 孙丰宝 车幸源 孙虓 秦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