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沉淀池用导流筒技术

高新沉淀池用导流筒技术

1.本高新技术涉及沉淀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

背景技术:

2.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目前二沉池大都采用竖流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传统的沉淀池会在池中心设置导流筒,导流筒本体和至少一根进水管,中心导流筒本体下方设有一喇叭口,喇叭口下方设有反射板,进水管设置在中心导流筒本体的上方,中心导流筒内的水流出打到反射板上进入沉淀池底部进行沉淀。
3.现有的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3598540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竖流沉淀池,包括上部为圆状体、下部为锥筒状的池体,所述池体上部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下部设有出水管,所述池体下部设置污泥斗,污泥斗的底部设有通向池体外的排泥管;在池体内设有与进水管相连通的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尾部连接反射锥。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进入中心导流筒本体内的水是由水泵提升的,直接冲入沉淀池底部,不仅能量较高,且水流速度过大,冲击力也较大,会造成沉淀池中悬浮物质不能沉降下来,同时会将沉淀在沉淀池底部的泥冲散,影响到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高新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其具有减小导流筒流出的水对沉淀池底部冲击力的效果。
6.本高新技术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筒体,所述筒体上连接有入水管道,筒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筒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沿筒体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所述卸力板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内,水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的内壁螺旋下降,进水方向沿倾斜方向设置,较自筒体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水流在筒体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流出时水的冲击力,但螺旋下降的方式,容易使排水口流出的水形成旋涡,不利于沉淀池底部悬浮物质的沉降,在筒体内设置了若干卸力板,卸力板改变水流螺旋下降的方向,减少出现水流在排水口出现旋涡的情况。
8.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依次经过从上至下的卸力板,改变螺旋流动方向的
同时逐级卸力,使排出的水流冲击力较小。
10.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在筒体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力板倾斜设置,对水流起到引导的作用,上一级卸力板将水流引至下一级卸力板上,使水流逐级卸力。
12.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面使卸力板与筒体的内壁配合,便于连接。
14.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卸力板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板一端与卸力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起到支撑卸力板的作用。
16.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筒体上设置有用于向筒体内部加入药剂的加药装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药装置用于在进水时向筒体内添加絮凝剂。
18.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药装置包括加药管和若干设置在加药管上的喷头,喷头间隔连通设置在加药管上,所述加药管套设在筒体上,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喷头穿过安装孔伸入筒体内。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头环绕设置在筒体的侧壁上,增大添加药剂的范围。
20.本高新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喷头倾斜设置,且喷头的倾斜方向向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较水平或倾斜向下喷出药物,使药物在筒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使药物与水的混合更均匀。
22.综上所述,本高新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内,水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的内壁螺旋下降,进水方向沿倾斜方向设置,较自筒体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水流在筒体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流出时水的冲击力,但螺旋下降的方式,容易使排水口流出的水形成旋涡,不利于沉淀池底部悬浮物质的沉降,在筒体内设置了若干卸力板,卸力板改变水流螺旋下降的方向,减少出现水流在排水口出现旋涡的情况;
24.2.反应池内的水在螺旋下降的同时,与混絮剂反应,增加了水流在圆筒内的流动的路程,进而增加与混絮剂反应的时间。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高新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高新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4是示出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筒体;10、空腔;11、壳体;12、安装孔;2、入水管道;3、出水口;4、卸力板;5、支撑杆;6、加药装置;7、加药管;70、入药管;71、阀门;8、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高新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实施例: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筒体1,筒体1设置为一圆柱形筒,筒体1竖直设置,筒体1内设置有空腔10,空腔10贯穿筒体1,筒体1上连接有入水管道2,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3,出水口3呈喇叭形,出水口3朝向沉淀池的底部设置,筒体1上设置有用于向筒体1内部加入药剂的加药装置6
32.入水管道2沿筒体1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反应池内的水自入水管道2沿切线方向进入到筒体1内,加药装置6向筒体1内加入混絮剂,水流在与混絮剂混合的同时,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1的内壁螺旋下降,在螺旋下降的同时,与混絮剂反应,增加了水流在圆筒内的流动的路程,进而增加与混絮剂反应的时间,相对于自筒体1的顶部向底部垂直通水,在筒体1内螺旋下降的方式,减少了水的冲击力。
33.如图2所示,为了减少出水口3排出的水形成旋涡的情况出现,筒体1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4,卸力板4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卸力板4在筒体1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4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3,卸力板4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卸力板4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支撑杆5,支撑板一端与卸力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34.如图3和图4所示,加药装置6包括加药管7和若干设置在加药管7上的喷头8,筒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壳体11,加药管7安装在壳体11内,加药管7设置为圆环形管道,喷头8间隔连通设置在加药管7上,加药管7套设在筒体1上,筒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12,喷头8穿过安装孔12伸入筒体1内,喷头8倾斜设置,且喷头8的倾斜方向向上。加药管7内的絮凝剂通过喷头8喷出,且絮凝剂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喷出,与沿筒体1切线方向进入筒体1的水流混合。加药管7上连通设置有入药管70,入药管70穿出壳体11,入a药管70用于通入絮凝剂,入药管70上设置有一入药管70通断的阀门71。
35.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入药管70向加药管7内通入絮凝剂,同时由水泵加压的水流自入水管道2进入到筒体1内,水流在与混絮剂混合的同时,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大部分的水会沿筒体1的内壁螺旋下降,在螺旋下降的同时,与混絮剂反应,再排出筒体1之前经由卸力板4进行逐级卸力,再自喇叭状的出水口3分散排出。
3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高新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高新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竖直设置,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空腔(10),所述空腔(10)贯穿筒体(1),所述筒体(1)上连接有入水管道(2),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2)沿筒体(1)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4),所述卸力板(4)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在筒体(1)内壁上倾斜设置,且卸力板(4)的倾斜方向朝向出水口(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设置为扇形板,扇形板的弧形面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板(4)的下表面安装有若干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一端与卸力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筒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上设置有用于向筒体(1)内部加入药剂的加药装置(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装置(6)包括加药管(7)和若干设置在加药管(7)上的喷头(8),喷头(8)间隔连通设置在加药管(7)上,所述加药管(7)套设在筒体(1)上,筒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12),喷头(8)穿过安装孔(12)伸入筒体(1)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沉淀池用导流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8)倾斜设置,且喷头(8)的倾斜方向向上。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涉及沉淀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用导流筒,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竖直设置,所述圆柱形筒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筒体,所述筒体上连接有入水管道,筒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筒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为圆环型,所述入水管道沿筒体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若干卸力板,所述卸力板与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本高新技术具有减小导流筒流出的水对沉淀池底部冲击力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楚百磊 楚作冉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厌氧池用搅拌装置技术

2021-5-3 11:25:47

专利技术

高新全自动无动力加药机技术

2021-5-3 11:28: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