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技术

专利名称:高新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技术
技术领域
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高新技术涉及一种污泥、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各类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而言,有相当部分的原水碳源不可避免的经过微生物的同化作用转移至剩余污泥相中,这一方面给本来就缺乏碳源的脱氮除磷系统造成更大的碳源需求缺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后需污泥处理的负荷及成本,因而,如何将剩余污泥相中的碳源释放出来并用于强化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降低碳耗能耗,对于污水处理厂的可持续运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0003]而国内外在剩余污泥内碳源的开发利用上,都习惯性的将内碳源的开发和利用分开进行,其技术重点在于污泥内碳源的开发,而开发完后的碳源则需另外的淘洗和管道运输进入常规的反硝化脱氮或除磷系统加以利用,这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现有水厂的技术改造方面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阻力。另外,通过独立系统开发出的内碳源其可生化利用性及副产物对主体工序的其他影响尚未明晰,从而也为此类内碳源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制造了障碍。发明内容[0004]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之处,本高新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将剩余污泥中的碳源释放出来以用于强化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完成碳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提供一种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主反应器、原水注入机构、污泥注入机构以及排水机构与排泥机构,所述原水注入机构、所述污泥注入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和所述排泥机构都分别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接,在所述主反应器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的PH传感器和ORP传感器, 在所述主反应器的顶部设有用于控制所述主反应区内部温度的温控装置。[0006]所述原水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硝化液原水池、进水泵与进水管构成,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污泥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储泥池、进泥泵与进泥管构成,所述进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进泥泵和所述进水泵还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0007]所述排水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水池、排水泵与排水管构成,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排水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排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泥池、排泥泵与排泥管构成,所述排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排泥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0008]在所述主反应器中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0009]在所述主反应器的顶部还设有排气阀、水封装置与气体取样口,所述排气阀与外部的气体收集器相连接。[0010]所述排气阀通过缓冲瓶与所述气体收集器相连通。[0011]所述温控装置的检测端和加热端延伸至所述主反应器的内部。[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新技术具有以下优点[0013]本高新技术提供的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脱氮优化处理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优点[0014]1、同步提高污泥减量和反硝化脱氮性能水解发酵菌群为反硝化菌群提供碳源, 而反硝化菌通过解除产物抑制和提升系统碱度,为前者创造更优越的发酵环境,两者的协同能达到污泥减量和反硝化效率的同步提高;[0015]2、剩余污泥减量效果明显系统中剩余污泥减量基本等于甚至优于常规的厌氧消化系统,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后续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压力。[0016]3、自动化控制程度高通过反应过程中PH和ORP的变化趋势指示污泥发酵以及反硝化的进程,并以此完成对系统进排水,进排泥的实时精确控制,建立起以达到污泥减量和污泥反硝化程度最大化为目的过程控制方法,同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性能。[0017]4、节省建设和改造成本,可推广性强省去了内碳源淘洗和输配过程,并可通过对初沉池或污泥浓缩池简易改造实现。

[0018]图1为本高新技术处理系统的结构图;[0019]图2本高新技术控制方法的流程图;[0020]图3为图2的实施例的流程图。[0021]主要符号说明如下[0022]1-主反应器1.1-水封装置1.2-密封法i;[0023]1.3-排气阀1.4-气体取样口1.5-进水管[0024]1.6-进泥管1.7-排水管1.8-排泥管[0025]1.9-pH传感器1.10-温控装置1.11-搅拌器[0026]1. 12-缓冲罐1.13-气体收集装置[0027]1. 14-0RP 传感器 2–原水池3-储泥池[0028]4-排水池5-排泥池6-控制装置[0029]7-计算机8-进水泵9-进泥泵[0030]10-排水泵11-排泥泵12I ■ rm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高新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32]如图至1所示,本高新技术提供一种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脱氮优化处理系统,包括控制装置6、主反应器1、原水注入机构、污泥注入机构、排水机构以及排泥机构与计算机7,其中,控制装置6分别与原水注入机构、污泥注入机构排水机构以及排泥机构与计算机7相连接,原水注入机构和污泥注入机构与主反应器1的注入端相连通,排水机构和排泥机构与主反应器1的排出端相连通。其中,主反应器1为圆柱形的密闭结构,在主反应器1的顶部设有上盖12,该上盖12通过设置在其底部的密封法兰1. 2固定在主反应器1的顶部,在主反应器1的顶部设有用于检测与控制主反应区1内部温度的温控装置1. 10、排气阀1. 3、气体取样口 1. 4以及水封装置1. 1,温控装置1. 10可使主反应区1内的温度精确控制在正负1摄氏度的范围内。排气阀1. 3、气体取样口 1. 4以及温控装置1. 10中的检测端均贯穿于上盖12与密封法兰1. 2的内部,水封装置1. 1设置在上盖12的顶部。搅拌器 1. 11为机械悬臂式搅拌器固定于在水封装置1. 1上方,其顶部的马达与控制装置6相连接。 搅拌器的顶部贯穿于水封装置1. 1、上盖12、密封法兰1. 2的内部,其底部设置在主反应器 1中。主反应器1中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阀1. 3经由缓冲罐1. 12进入气体收集装置1. 13 中。[0033]在主反应器1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控制装置6相连接的pH传感器1. 9以及ORP 传感器1. 14,其中,pH传感器1. 9的末端和ORP传感器1. 14的末端分别设置在主反应器1 的内部,两个传感器信号经由控制装置6传输至计算机7。[0034]原水注入机构和污泥注入机构与主反应器1的注入端相连通。其中,原水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原水池2、进水泵8与进水管1. 5构成,进水管1. 5的另一端与主反应器1 注入侧的侧壁相连通,进水泵8与控制装置6相连接,原水池中的硝化液经由进水泵与进水管注入主反应器中。污泥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储泥池3构成,进泥管1. 6的另一端与主反应器1的侧壁相连通,储泥池中的污泥经由进泥泵与进泥管注入主反应器中,进泥泵9与控制装置6相连接。[0035]排水机构和排泥机构与主反应器1的排出端相连通。排水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水池4、排水泵10与排水管1. 7构成,排水管1. 7的另一端与主反应器1中排出侧的侧壁相连通,排水泵10与控制装置6相连接,由主反应器1中排出的水经由排水管与排水泵进行排水池中。排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泥池5、排泥泵11与排泥管1. 8构成,排泥管1. 8的另一端与主反应器1中排出侧的侧壁相连通,排泥泵与控制装置相连接,由主反应器1中排出的污泥经由排泥管与排泥泵进行排泥池中。[0036]本高新技术同时还提供一种实现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37](1)启动系统,主反应器中首次启动的接种污泥由污泥消化系统排泥和城市污水生物脱氮系统的剩余污泥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调试并启动控制装置;[0038](2)启动进水泵,将原水池中的硝化液注入主反应器中,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关闭进水泵和进水阀门,;[0039](3)开启搅拌装置,同时开启温控装置,主反应器中的泥浆进行同步发酵反应与反硝化反应,并判定是否需要对主反应器进行排泥或换泥操作;[0040](4)在停止搅拌,并关闭温控装置后,开始沉淀,达到预先设定沉淀时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0041](5)开启排水阀排水,排水结束,进入下一道工序;[0042](6)关闭排水阀,开始闲置,当达到预先设定的闲置时间后,系统读取预先设定的整个反应的循环次数设定值,若未达到预先设定的循环次数,则系统由在线控制系统自动循环从步骤( 开始,直至达到预先设定的闲置时间,进入下一道工序;[0043](7)计算机对循环次数的设定值进行判断,若达到预先设定的整个反应的循环次数的设定值,则控制装置自动使系统停止运行,反之,则从步骤(2)开始重新循环开始处理。[0044]其中,在步骤1中,首次启动时,主反应器中接种的混合由污泥注入机构注入,该污混合泥由污泥消化系统排泥和城市污水生物脱氮系统的剩余污泥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 主反应器中接种的混合污泥的体积与下次排水结束后混合污泥的体积相等,并使反应区污泥浓度在完成进水之后维持在10KgMLSS/m3左右,调试并启动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首次启动时设定的相关参数分为沉淀时间参数、闲置时间参数以及系统循环次数。[0045]在步骤2中,控制装置对进水量进行分析以确定进水所需要时间,通过对原水注入机构进行控制,使原水池中的硝化液注入主反应器,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关闭进水泵和进水阀门,完成该工序。[0046]在步骤3中,控制系统开启搅拌器对主反应器中的泥浆进行发酵与反硝化反应, 并且在开启搅拌器的同时也开启温控装置,温控装置对主反应器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根据本次搅拌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是否对主反应器进行排泥和换泥操作,通过PH传感器与ORP传感器同时记录污泥的pH值和ORP值,并以dpH/dt和ORP的绝对值作为控制参数, 在搅拌器搅拌开启10分钟之后开始进行判定当dpH/dt的值小于0并维持5分钟,或者 ORP值小于给定值并维持5分钟时进入下一个判定条件。[0047]当本次搅拌时间超过给定的最大搅拌时间时,此时主反应器中的剩余污泥发酵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失去了反硝化能力,需要打开排泥机构开始排泥,按照排泥量设定排泥时间,排泥结束后停止搅拌,并关闭温控装置后,启动污泥注入机构开始进泥,按照进泥量设定进泥时间,完成主反应器的一次换泥过程,进入步骤;当本次搅拌时间小于给定的最大搅拌时间时,控制装置会自动越过换泥操作,进入步骤(4)。[0048]在步骤4中,搅拌器停止搅拌,并关闭温控装置,对泥浆进行沉淀,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沉淀时间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49]在步骤5中,控制装置控制排水机构中的排水阀开始排水,其排水时间与进水时间相同,当排水结束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50]在步骤6中,排水阀关闭后,开始对主反应器中的混合污泥进行闲置,当达到预先设定的闲置时间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51]在步骤7中,计算机对循环次数的设定值进行判断,若达到预先设定的整个反应的循环次数,则控制装置使系统自动停止运行;若未达到预先设定的循环次数,则控制装置由步骤(2)开始重新循环开始处理。[0052]如图3所示,实验用水为某大学家属区排放实际生活污水经A/0处理后的硝化液(pH = 6. 5-7. 8,COD = 40_60mg/L,NH4+-N = 0. 5_2mg/L,N0x—N = 60_80mg/L),实验接种污泥采用某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系统所排剩余污泥,实验用剩余污泥为以某大学家属区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的SBR脱氮中试系统(SS,9830-10335mg/L ;VSS, 8475-8880mg/L ;TCOD, 12653_13010mg/L),所用反应器有效容积10L,每周期进水6L,反应器内混合液NOx-N浓度维持在36-48mg/L,反应器内初始污泥浓度在9_llg/L之间,污泥龄约为45d,反应温度控制在35°C。具体步骤如下[0053](1)启动系统主反应器中首次启动的接种污泥由污泥消化系统排泥和城市污水生物脱氮系统的剩余污泥按1 3配比混合而成,首次启动时反应器中污泥体积为4L,浓度约为25g/L,需要确保主反应器中污泥的浓度在完成进水后维持在10KgMLSS/m3,调试并启动在线处理系统,控制装置在首次启动时设定的相关参数分为沉淀时间参数、闲置时间参数以及系统循环次数;[0054](2)启动进水泵,原水池中的硝化液单次进水量为6L,进水泵进水量为600ml/分钟,进水10分钟,进水过程通过在线处理系统进行设定,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关闭进水泵和进水阀门,进入下一道工序;[0055](3)控制系统开启搅拌器对主反应器中的泥浆进行发酵与反硝化反应,并且开启温控装置对主反应器中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本次搅拌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是否对主反应器进行排泥和换泥操作,通过PH传感器与ORP传感器同时记录污泥的pH值和ORP值,并以 dpH/dt和ORP的绝对值作为控制参数,在搅拌器搅拌开启10分钟之后开始进行判定当 dpH/dt的值小于0并维持5分钟,或者ORP值小于-400mV并维持5分钟时进入下一个判定条件[0056]a、当本次搅拌时间超过给定的最大搅拌时间12h时,认为此时中的剩余污泥发酵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失去了反硝化能力,打开排泥阀开始排泥,单次排泥量为1/3即 3. 3L,排泥时间设定为5分钟,排泥结束后停止搅拌,并关闭温控装置,开启进泥泵开始进泥,单次进泥量与排泥量相等,进泥泵进泥速度为330ml/分钟,进泥时间10分钟,完成的一次换泥过程,进入沉淀工序;[0057]b、当本次搅拌时间小于给定的最大搅拌时间12h时,控制装置自动越过换泥操作,起先进入沉淀工序;[0058](4)搅拌器停止搅拌,并关闭温控装置,开始对泥浆进行沉淀,达到预先设定的沉淀时间他后,沉淀结束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59](5)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开启排水,单次排水量为6L,排水时间10分钟,排水结构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60](6)关闭排水阀,开始闲置,当达到预先设定的闲置时间Ih后,完成该工序,并进入下一道工序;[0061](7)计算机对循环次数的设定值进行判断,若达到预先设定的整个反应的循环次数200次后,控制装置自动停止运行;若未达到预先设定的循环次数O00次),则控制装置由步骤(2)开始重新循环开始处理。[0062]通过本高新技术的处理系统与处理方法处理后,最终出水NOx-N出水浓度小于 5mg/L,平均VSS减量50%,56. 7%的VSS总量用于反硝化脱氮,剩余污泥反硝化能力高达 0. 39gN03—N/gVSS。[0063]本高新技术的原理如下[0064]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是指将反硝化过程嵌入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以取代厌氧发酵生化反应链的末端进程——产甲烷,形成“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反硝化”的新型生化反应链。从微生物学角度上讲,即将反硝化菌引入厌氧发酵系统,利用反硝化菌对产甲烷菌的竞争优势,构建水解发酵菌群和反硝化菌群协同合作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并形成高效稳定的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系统,系统中污泥水解发酵产物直接优先被反硝化菌利用,从而实现同步发酵反硝化。水解发酵菌群为反硝化菌群提供碳源,反硝化菌又为前者创造了更优越的发酵环境,两者的协同作用能达到污泥减量和反硝化效率的同步提高。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本高新技术提出了基于PH和ORP参数的过程控制策略,在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同时对反应系统性能进一步优化。[0065]本高新技术通过对污泥发酵和反硝化耦合,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完成内碳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结合过程控制方法,提高污泥发酵反硝化生化效率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将剩余污泥中的内碳源用于反硝化脱氮,较大幅度的节省了污水厂碳耗和污泥处理成本。[0066]以上所述仅为本高新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高新技术,凡在本高新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高新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主反应器、原水注入机构、污泥注入机构以及排水机构与排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注入机构、所述污泥注入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和所述排泥机构都分别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接,在所述主反应器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的PH传感器和ORP传感器,在所述主反应器的顶部设有用于控制所述主反应区内部温度的温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硝化液原水池、进水泵与进水管构成,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污泥注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储泥池、进泥泵与进泥管构成,所述进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进泥泵和所述进水泵还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水池、排水泵与排水管构成,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排水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排泥机构由依次连通的排泥池、排泥泵与排泥管构成,所述排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反应器相连通,所述排泥泵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反应器中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反应器的顶部还设有排气阀、水封装置与气体取样口,所述排气阀与外部的气体收集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通过缓冲瓶与所述气体收集器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的检测端和加热端延伸至所述主反应器的内部。
专利摘要本高新技术提供一种处理剩余污泥减量同步反硝化的系统,其中,原水注入机构、污泥注入机构、排水机构和排泥机构都分别与主反应器相连接,在主反应器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控制装置相连接的pH传感器和ORP传感器,两个传感器信号经由控制装置传输至计算机。在主反应器的顶部设有用于控制主反应区内部温度的温控装置,该温控装置的检测端和加热端延伸至主反应器的内部;在主反应器中设有搅拌器,搅拌器与控制装置相连接。本高新技术将污泥与硝化液共同注入主反应器中进行同步发酵反应与反硝化反应,通过搅拌将剩余污泥中的碳源释放出来以用于强化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完成碳源的开发与利用,可降低水厂污泥处置的成本。
文档编号C02F3/28GK202279729SQ20112042777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
发明者唐玮, 张良长, 彭永臻, 王淑莹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漂流式生态净水装置技术

2021-6-22 12:04:59

专利技术

高新污泥加热杀菌的矩形截面管道技术

2021-6-22 12:06: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