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新多功能水体净化设备技术
技术领域:
本高新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水体净化设备,尤其是一种使用超声波的水体净化设备,属于环境保护的水体污染治理领域,特别适用于河流、湖泊及城市景观水系的富营养化及黑臭水体净化治理。
背景技术: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致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造成藻类爆发,水质恶化,鱼类死亡,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水体生态平衡破坏殆尽。现有的江河湖泊水质处理技术,大多先从控制污染源着手,然后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污染治理。具体方法包括造流、水体曝气加氧、打捞或过滤水藻、超声波杀藻抑藻、化学剂杀藻、向水中投加微生物菌种或营养物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上述方法分别需要使用的设备包括造流设备、曝气加氧设备、超声波水处理设备、加药投药设备、船体推进设备等。现有的水体净化设备功能往往单一,如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水处理,则需分别购置各种设备,造价高昂,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高新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和设备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多功能水体净化设备,它将造流设备、曝气加氧设备、加药投药设备、超声波水处理设备、船体推进设备合而为一,让一个装置同时发挥多种作用,造型简单,大大降低设备造价,并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强污染治理效果,提高治污效率。
本高新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高新技术由浮筒、杀藻筒、超声波发生器、射流曝气推进装置、臭氧发生器、加药装置及动力设备组成。
浮筒将整个设备浮于水面,使杀藻筒处于藻类生长的浅水层,并形成水面工作的船体平台。
杀藻筒呈中空圆筒状,两端开口,筒内壁设置超声波反射体,在其两端或中部设置多组超声波振动元件,发出的超声波在筒体内经过多次反射,形成高强度超声波辐射区,将藻细胞中的微气囊击破,使藻细胞团破碎而下沉,从而杀死藻类。杀藻筒前后均设置扩散状整流筒,以控制水流方向。前整流筒呈喇叭状,可偏向上方,以吸入更多的水面藻类。后整流筒可偏向下方,以将出水流导向深水区。
在杀藻筒内安装射流曝气推进装置,其工作原理为水泵出水通过射流器喷口,形成高速水流,射入射流曝气器的喉结后形成负压,通过进气管自动吸入空气,形成汽水混合物后喷出,在水中形成强烈的涡流,使大量氧气溶解于水中,并依靠射流反冲力推动船体前进,出水流同时搅动水体,杜绝水体分层,加快水体污染物向空气中散发,形成机械造流的净化效果。同时,杀藻筒内的超声波粉碎筒内的空气泡,可以大大提高水体溶氧率。本装置中也可采用将水泵与射流曝气器一体化的潜水射流曝气泵。
在船体平台上设置臭氧发生器和加药装置,将臭氧和生化药物通过管道接入射流曝气器的空气吸入管内,从而将臭氧和药物均匀地混入射流装置的出水流中,进一步氧化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整个设备可由电力驱动。在不能提供电源的情况下,船体自备内燃机动力发电设备,驱动水泵及其它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图1本高新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本高新技术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采用一体化的潜水射流曝气泵的本高新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浮筒 2-杀藻筒 2A-后整流筒 2B-前整流筒 3-超声波发生器3A-超声波振动元件 4-水泵 4A-水泵吸水口 5-动力发电设备6-臭氧发生器 7-加药装置 8-射流曝气器 8A-空气吸入管 8B-喉结固定支架8C-潜水射流曝气泵 9-船体 10-固定连接 11-方向舵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浮筒(1)通过固定连接件(10)将杀藻筒(2)及船体(9)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射流曝气器(8)的反冲作用下前进。水流进入杀藻筒(2)内,水中的藻类受到强烈的超声波辐射而死亡,超声波同时粉碎筒内的空气泡。臭氧发生器(6)及加药装置(7)不断地通过空气吸入管(8A)将臭氧和药物加入水中,死亡的藻体及水中其它有机污染物受到臭氧及氧气的氧化作用,缓慢分解。加入水中的生化药剂进一步发挥作用,分解水中的其它污染,净化水体。
权利要求一种多功能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由浮筒1、杀藻筒2、射流曝气器8、超声波发生器3、加药装置7、动力发电设备5及船体9组成,船体9下设置浮筒1和杀藻筒2,射流曝气器8设置在杀藻筒2内,兼作船体的推进机和喷射加药装置,杀藻筒2内同时设置超声波振动元件,形成杀死藻类的超声波辐射区,超声波发生器3、加药装置7及动力发电设备5位于船体9上。
专利摘要本高新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水体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由浮筒、杀藻筒、射流曝气器、超声波发生器、加药装置、动力发电设备及船体组成,船体下设置浮筒和杀藻筒,射流曝气器设置在杀藻筒内,兼作船体的推进机和喷射加药装置,杀藻筒内同时设置超声波振动元件,形成杀死藻类的超声波辐射区,超声波发生器、加药装置及动力发电设备位于船体上。本高新技术将物理和生化水处理方法结合在一起,特别适用于河流、湖泊及城市景观水系的富营养化及黑臭水体净化治理。
文档编号C02F9/08GK2633880SQ0324901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4日
发明者游穆彬 申请人:游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