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浮沉池技术

专利名称:高新浮沉池技术
技术领域
本高新技术属于固液分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处理设备技术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将气浮和混凝沉淀相结合的水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工艺是目前给水处理、中水处理和部分污水处理的核心工艺,它承担着水处理中95%以上的负荷,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常规净水工艺设备主要包括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等等。气浮法(DAF)是在水中通入大量微细气泡,使其粘附于杂质颗粒上造成整体密度< 1的状态,靠浮力使其上升至水面而使固液分离的一种净水法。对于低浊度的原水, 溶气气浮工艺要优于沉淀工艺,而当原水浊度> 100NTU时,则不宜采用气浮法。对于浊度 < 100NTU的原水,DAF工艺要优于常规的沉淀工艺,特别是对低温、低浊水、及轻质悬浮体污染水,其优势更为明显。公开号为CN101037277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浮沉池,其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絮凝区、气浮区和沉淀出水区,絮凝区设在混合区的一侧, 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絮凝区与下层沉淀区的一端连通,下层沉淀区的另一端与贯通上下两层的接触区下层连通,接触区上层与位于混合区另一侧的气浮区连通,沉淀出水区位于气浮区和混合区之间,气浮区与沉淀出水区连通,气浮区与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这种沉淀池结合了平流沉淀和气浮沉淀,具有有效处理水质大幅度变换的原水的优点,但是存在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池容空间利用率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高新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池容空间、有效提高沉淀面积,并且既可以单独运行混凝沉淀和气浮又可以将混凝沉淀与气浮联用的浮沉池,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高新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浮沉池,其包括池体,以及设于池体中的沉淀墙和溶气释放器,所述沉淀墙由间隔排列的沉淀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墙将所述池体沿水平方向分割出分别位于沉淀墙两侧的絮凝沉淀区和气浮区,所述溶气释放器设于气浮区底部。所述沉淀墙的沉淀构件低端位于絮凝沉淀区侧,沉淀构件高端位于气浮区侧。所述气浮区上部还设有排渣装置,所述絮凝沉淀区底部设有排泥装置,所述池体位于进水口处设有滤波器。所述沉淀构件为斜板或者斜管。 所述沉淀墙竖直或倾斜位于池体中。 所述沉淀墙有多个,且沉淀墙两个一组相对设置,所述絮凝沉淀区位于一组沉淀墙中间,所述气浮区位于一组沉淀墙外侧。[0013]所述多个沉淀墙之间相互平行或不平行。所述池体为环形池体,所述沉淀墙为环形沉淀墙,所述絮凝沉淀区位于环形沉淀墙内,所述气浮区位于环形沉淀墙外。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高新技术仅通过沉淀墙将所述池体分割出分别位于沉淀墙两侧的絮凝沉淀区和气浮区,具有如下优点1、实现了既能运行混凝沉淀和气浮又可以将沉淀与气浮联用,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同时缩小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处理水量;2、沉淀墙对池体进行间隔分割,提高了池体有效沉淀面积,增强了对原水水量的适应性;3、进水口设置滤波器,有助于实现均勻配水。4、减少了集水设备,节约了投资和运行费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高新技术进行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
图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2的沉淀墙布置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3的沉淀墙布置俯视图;图5为实施例4的沉淀墙布置俯视图;其中,100-池体,101-絮凝沉淀区,102-气浮区,200-沉淀墙,201-沉淀构件, 202-过水间隙,300-溶气释放器,301进气管,400-排泥装置,500-排渣装置,600-滤波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
图1、图2所示,本高新技术的浮沉池,包括池体100、沉淀墙200、溶气释放器 300。其中,多个沉淀墙200两个相对一组竖直平行设置在池体100中,将池体100分割成间隔交替的絮凝沉淀区101和气浮区102。其中沉淀墙200有沉淀构件间隔排列构,在本实施例中,沉淀构件为斜板201,当然也可以为斜管。斜板201之间形成过水间隙202,每个斜板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30-70度。在本高新技术中,斜板201的低端位于絮凝沉淀区 101侧,高端位于气浮区102侧。溶气释放器300安装在气浮区102的底部,其通过进气管301与池体外部的压力溶气罐(图中未示出)连接。另外,在絮凝沉淀区101的底部还设有排泥装置400,在气浮区的上部设有排渣装置500。在池体100的进水口处还设有滤波器600。以上就是本高新技术的浮沉池,该浮沉池的工作方式为原水先进入絮凝沉淀区 101,然后向左右两个方向分流,通过沉淀墙200的斜板201接触絮凝沉淀作用后得到低浊度原水,低浊度原水流入气浮区102,通过气浮工艺将水中杂质气浮到气浮区上部,最后通过排渣装置500排出。而絮凝沉淀池101底部的集泥则通过排泥装置400排出。[0033]在本高新技术中,通过沉淀墙200竖直设置在池体100中,将池体进行水平方向分割出絮凝沉淀区和气浮区,具有如下的优点1、实现了既能运行混凝沉淀又可以将沉淀与气浮联用,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池容空间,大大提高了有效沉淀面积,对原水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强,使沉淀池负荷可达到常规设备的2-3倍。2、经过气浮处理后的水可以由气浮区直接排出,不需要布置集水设备,节约了设备投资;积泥面积比传统沉淀池缩小一倍,使得沉淀池尘泥密实,排泥水较少,可以减小排泥运行费用。3、较常规设备节省50%以上的占地面积,节省了投资。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池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沉淀墙200是倾斜设置在池体100中的。在本实施例中,絮凝沉淀区101是上部口小,下部口大。当然也可以使沉淀墙倾斜放置成絮凝沉淀区101的上部口大,下部口小。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累述。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地方在于多个沉淀墙200是相互不平行的。其它结构也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地方在于池体100为环形池体,沉淀墙 200为环形沉淀墙,环形沉淀墙内为絮凝沉淀区101,环形沉淀墙外为气浮区102。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通过上述详细描述,可以看出,本高新技术具有充分利用池容空间、有效提高沉淀面积、对原水水量变化适应性强、沉淀负荷高以及无需专门集水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的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浮沉池,其包括池体,以及设于池体中的沉淀墙和溶气释放器,所述沉淀墙由间隔排列的沉淀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墙将所述池体沿水平方向分割出分别位于沉淀墙两侧的絮凝沉淀区和气浮区,所述溶气释放器设于气浮区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墙的沉淀构件低端位于絮凝沉淀区侧,沉淀构件高端位于气浮区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区上部还设有排渣装置, 所述絮凝沉淀区底部设有排泥装置,所述池体位于进水口处设有滤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构件为斜板或者斜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墙竖直或倾斜位于池体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墙有多个,且沉淀墙两个一组相对设置,所述絮凝沉淀区位于一组沉淀墙中间,所述气浮区位于一组沉淀墙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沉淀墙之间相互平行或不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环形池体,所述沉淀墙为环形沉淀墙,所述絮凝沉淀区位于环形沉淀墙内,所述气浮区位于环形沉淀墙外。
专利摘要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浮沉池,其包括池体,设于池体中的沉淀墙和溶气释放器,所述沉淀墙由间隔排列的沉淀构件构成,所述沉淀墙将所述池体沿水平方向分割出分别位于沉淀墙两侧的絮凝沉淀区和气浮区,所述溶气释放器设于气浮区底部。本高新技术实现了既能运行混凝沉淀和气浮又可以将沉淀与气浮联用,同时还具有充分利用池容空间、有效提高沉淀面积、对原水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沉淀负荷高以及无需专门集水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C02F9/04GK202201759SQ20112023182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日
发明者张丽, 徐立群, 李雨时, 王力峰 申请人:上海立源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南通立源水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利技术

高新超频震动分离装置的膜组技术

2021-6-19 9:12:46

专利技术

高新净水机机壳技术

2021-6-19 9:15: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