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高新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市政工程一般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在市政施工时会对河道淤泥进行清理,例如,申请号为201721176974.0 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本高新技术,既实现着对絮凝箱内部的淤泥的絮凝搅拌,提高了对淤泥的后期处理效果,同时也实现对河道中污水的自动吸取,避免人工进行清淤,但是现有的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经过絮凝剂处理后的淤泥堆积再箱体中容易造成出料口堵塞,导致整体机构的实用性下降,对淤泥与絮凝剂之间的混合效果不理想,大量淤泥残留在箱体内壁后不好清理,很难满足市政工程中对淤泥清理装置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高新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经过絮凝剂处理后的淤泥堆积再箱体中容易造成出料口堵塞,导致整体机构的实用性下降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高新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罐体、底座、盖板和螺栓,所述罐体的底端固接有底座,所述罐体的顶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外壁通过螺栓与罐体螺纹连接,所述罐体的底端安装有传送机构;
[0005]
所述传送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联轴器、螺旋杆和第一轴承;
[0006]
所述第一电机的顶端与罐体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右端通过第一联轴器与螺旋杆相固接,所述螺旋杆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与罐体活动相连。防止排污口堵塞。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与螺旋杆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有利于第一电机带动螺旋杆转动。
[0008]
优选的,所述罐体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污管,所述罐体的右侧顶部连通有药剂管,所述罐体的右侧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盖板的下表面固接有凹槽板。凹槽板对卡套的转动起到限位作用。
[0009]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内部安装有搅拌机构;
[0010]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联轴器、竖杆、第二轴承、搅拌杆和圆槽板;
[0011]
所述第二电机的右端与盖板相固接,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的底端通过第二联轴器与竖杆相固接,所述竖杆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与盖板活动相连,所述竖杆的外壁从下至上依次固接有搅拌杆和圆槽板,所述圆槽板的外壁与凹槽板间隙配合。增加絮凝剂与淤泥的混合效果。
[0012]
优选的,多个所述搅拌杆沿竖杆等距分布。在竖杆的外壁固接有四个搅拌杆。
[0013]
优选的,所述圆槽板与盖板平行设置。圆槽板随竖杆的转动带动刮板对罐体进行刮壁清理。
[0014]
优选的,所述凹槽板的内部安装有清理机构;
[0015]
所述清理机构包括卡套、刮板、护壳、插杆、弹簧和勾板;
[0016]
所述卡套的顶端与凹槽板间隙配合,所述卡套的左右两端均固接有刮板,两个所述刮板的外壁均与罐体相贴合,所述卡套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均固接有护壳,所述护壳的内部套接有插杆,所述插杆贯穿护壳与圆槽板的凹槽间隙配合,所述插杆与护壳间隙配合,所述护壳的内部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护壳间隙配合,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插杆相贴合,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护壳相贴合,所述护壳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勾板。方便对罐体内壁的清理。
[0017]
优选的,所述刮板关于卡套对称分布。两个刮板保证清理效果。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相比传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
通过第一电机、第一联轴器、螺旋杆和第一轴承等的配合使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联轴器带动螺旋杆通过第一轴承在罐体中转动,螺旋杆将罐体底部的淤泥输送到排污口中,防止淤泥在罐体的底部长时间堆积形成堵塞,进而增加整体机构的实用性。
[0020]
通过第二电机、第二联轴器、竖杆和搅拌杆等的配合使,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联轴器带动竖杆在盖板中转动,竖杆带动搅拌杆在罐体中转动,多个搅拌杆增加药剂与淤泥的混合效果,有利于推广使用。
[0021]
通过卡套、刮板、护壳、插杆和勾板等的配合使用,插杆插入到圆槽板中,在第二电机的动力作用下带动刮板将罐体内壁的淤泥进行清理,防止罐体内部的淤泥过多影响絮凝效果,大大提高市政工程中对淤泥清理装置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高新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中传送机构与罐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1中搅拌机构与盖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1中清理机构与凹槽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1、罐体,2、底座,3、盖板,4、螺栓,5、传送机构,501、第一电机,502、第一联轴器,503、螺旋杆,504、第一轴承,6、搅拌机构, 601、第二电机,602、第二联轴器,603、竖杆,604、第二轴承,605、搅拌杆,606、圆槽板,7、清理机构,701、卡套,702、刮板,703、护壳,704、插杆,705、弹簧,706、勾板,8、进污管,9、药剂管,10、排污口, 11、凹槽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高新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高新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高新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
请参阅图1-4,本高新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
装置,包括罐体1、底座2、盖板3和螺栓4,罐体1的底端固接有底座2,罐体1的顶端设有盖板3,盖板3的外壁通过螺栓4与罐体1螺纹连接,盖板3的表面加工有通孔,用来移动勾板706,罐体1的底端安装有传送机构5,传送机构5包括第一电机501、第一联轴器502、螺旋杆503和第一轴承504,第一电机501的顶端与罐体1相固接,第一电机501输出轴的右端通过第一联轴器502与螺旋杆503相固接,第一电机501带动螺旋杆503转动,螺旋杆503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504与罐体1活动相连,第一电机501 与螺旋杆503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
[0029]
罐体1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污管8,河道中的淤泥通过进污管8导入到罐体1中,罐体1的右侧顶部连通有药剂管9,药剂管9用来调节絮凝剂,罐体 1的右侧底部开设有排污口10,罐体1中的淤泥通过排污口10排出,盖板3 的下表面固接有凹槽板11。
[0030]
盖板3的内部安装有搅拌机构6,搅拌机构6包括第二电机601、第二联轴器602、竖杆603、第二轴承604、搅拌杆605和圆槽板606,第二电机601 的右端与盖板3相固接,第二电机601为伺服电机,具体型号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定,第二电机601输出轴的底端通过第二联轴器602与竖杆603相固接,竖杆603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604与盖板3活动相连,竖杆603的外壁从下至上依次固接有搅拌杆605和圆槽板606,竖杆603带动搅拌杆605和圆槽板606转动,圆槽板606的外壁与凹槽板11间隙配合,四个搅拌杆605沿竖杆603等距分布,在竖杆603的外壁固接有四个搅拌杆605,圆槽板606与盖板3平行设置。
[0031]
凹槽板11的内部安装有清理机构7,清理机构7包括卡套701、刮板 702、护壳703、插杆704、弹簧705和勾板706,卡套701的顶端与凹槽板11 间隙配合,卡套701可以在凹槽板11中转动,卡套701的左右两端均固接有刮板702,两个刮板702的外壁均与罐体1相贴合,刮板702将罐体1外壁的淤泥清理掉,卡套70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均固接有护壳703,护壳703的内部套接有插杆704,插杆704贯穿护壳703与圆槽板606的凹槽间隙配合,插杆 704可以插入到圆槽板606中,插杆704与护壳703间隙配合,护壳703的内部套接有弹簧705,弹簧705与护壳703间隙配合,弹簧705的一端与插杆 704相贴合,弹簧705的另一端与护壳703相贴合,护壳703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勾板706,勾板706通过销杆铰接在护壳703的顶端,刮板702关于卡套 701对称分布,在卡套701的外壁固接有两个刮板702。
[0032]
本实例中,在使用该清理装置清理淤泥时,首先接通第一电机501的外接电源,第一电机501开始工作,第一电机501的输出轴通过第一联轴器502 带动螺旋杆503通过第一轴承504在罐体1中转动,随后接通第二电机601 的外接电源,第二电机601通过第二联轴器602带动竖杆603在盖板3中转动,竖杆603带动搅拌杆605在罐体1中转动,接着通过进污管8将淤泥导入到罐体1中,通过药剂管9向罐体1中加入絮凝剂,经过搅拌杆605的搅拌对淤泥和药剂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淤泥通过螺旋杆503的转动推送到排污口10,由排污口10排出,当需要对罐体1的内壁进行清理时,关闭第二电机601的外接电源,将卡在插杆704顶端的勾板706与插杆704分离,在弹簧 705的弹力作用下推动插杆704插入到圆槽板606中,重新启动第二电机601 带动圆槽板606转动,进而圆槽板606带动卡套701在凹槽板11中转动,卡套701带动刮板702将罐体1内壁的淤泥进行清理。
[0033]
在本高新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高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
理解为对本高新技术的限制。
[0034]
在本高新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高新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高新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高新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高新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罐体(1)、底座(2)、盖板(3)和螺栓(4),所述罐体(1)的底端固接有底座(2),所述罐体(1)的顶端设有盖板(3),所述盖板(3)的外壁通过螺栓(4)与罐体(1)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底端安装有传送机构(5);所述传送机构(5)包括第一电机(501)、第一联轴器(502)、螺旋杆(503)和第一轴承(504);所述第一电机(501)的顶端与罐体(1)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501)输出轴的右端通过第一联轴器(502)与螺旋杆(503)相固接,所述螺旋杆(503)的外壁通过第一轴承(504)与罐体(1)活动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501)与螺旋杆(503)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左侧顶部连通有进污管(8),所述罐体(1)的右侧顶部连通有药剂管(9),所述罐体(1)的右侧底部开设有排污口(10),所述盖板(3)的下表面固接有凹槽板(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的内部安装有搅拌机构(6);所述搅拌机构(6)包括第二电机(601)、第二联轴器(602)、竖杆(603)、第二轴承(604)、搅拌杆(605)和圆槽板(606);所述第二电机(601)的右端与盖板(3)相固接,所述第二电机(601)输出轴的底端通过第二联轴器(602)与竖杆(603)相固接,所述竖杆(603)的外壁通过第二轴承(604)与盖板(3)活动相连,所述竖杆(603)的外壁从下至上依次固接有搅拌杆(605)和圆槽板(606),所述圆槽板(606)的外壁与凹槽板(11)间隙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搅拌杆(605)沿竖杆(603)等距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槽板(606)与盖板(3)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板(11)的内部安装有清理机构(7);所述清理机构(7)包括卡套(701)、刮板(702)、护壳(703)、插杆(704)、弹簧(705)和勾板(706);所述卡套(701)的顶端与凹槽板(11)间隙配合,所述卡套(701)的左右两端均固接有刮板(702),两个所述刮板(702)的外壁均与罐体(1)相贴合,所述卡套(70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均固接有护壳(703),所述护壳(703)的内部套接有插杆(704),所述插杆(704)贯穿护壳(703)与圆槽板(606)的凹槽间隙配合,所述插杆(704)与护壳(703)间隙配合,所述护壳(703)的内部套接有弹簧(705),所述弹簧(705)与护壳(703)间隙配合,所述弹簧(705)的一端与插杆(704)相贴合,所述弹簧(705)的另一端与护壳(703)相贴合,所述护壳(703)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勾板(706)。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702)关于卡套(701)对称分布。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罐体、底座、盖板和螺栓,所述罐体的底端固接有底座,所述罐体的顶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外壁通过螺栓与罐体螺纹连接,所述罐体的底端安装有传送机构。该市政工程河道治理用淤泥清理装置,通过第一电机、第一联轴器、螺旋杆和第一轴承等的配合使用,防止淤泥在罐体的底部长时间堆积形成堵塞,进而增加整体机构的实用性,通过第二电机、第二联轴器、竖杆和搅拌杆等的配合使,多个搅拌杆增加药剂与淤泥的混合效果,有利于推广使用,通过卡套、刮板、护壳、插杆和勾板等的配合使用,防止罐体内部的淤泥过多影响絮凝效果,大大提高市政工程中对淤泥清理装置的使用需求。高市政工程中对淤泥清理装置的使用需求。高市政工程中对淤泥清理装置的使用需求。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汪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