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高新技术涉及藻水处理或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水域出现蓝藻爆发的现象,水体中过多的蓝藻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对水生生物及周边生态系统造成恶劣影响。
[0003]
相比生物治理和化学治理,机械打捞清除和藻水分离的物理治理是目前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技术路线。通常,可在基坝或围堰周边安装固定式藻水分离站等藻水分离装置,通过藻水打捞、物理分离、脱水处理等技术手段处置蓝藻,具有处理量大、处置效果好等特点。
[0004]
考虑到水体蓝藻爆发的地域性和间歇性,部分水域存在河岸面积小或用地紧张的问题,同一水域的藻密度受季节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一味的在水体周边设置固定的藻水分离设备,不仅存在用地困难的问题,还会导致投入成本大、装置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高新技术针对现有装置存在占地面积大、装置利用率低、适用范围受限等缺陷,提出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
[0006]
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所述藻水分离单元内设置溶气罐和气浮池,所述溶气罐一侧通过供气管与空气压缩机连通,所述气浮池内依次设置反应搅拌区,溶气释放区,气浮分离区,藻渣收集区,清水收集区,所述气浮分离区液面上方设有刮渣机构,且经集水管与清水收集区连通,所述清水收集区通过第一回流管与溶气罐连通,所述脱水单元内设置加药装置和脱水装置,所述加药装置包括第一加药箱和第二加药箱,所述第一加药箱和第二加药箱通过第二回流管与清水收集区连通,所述脱水装置两侧依次连通搅拌池和藻泥管,且底部开口通过尾水管与反应搅拌区连通,所述搅拌池通过藻渣输送管与藻渣收集区连通。
[0007]
优选的,所述反应搅拌区底部连通藻水管,所述藻水管上设有近岸打捞装置。
[0008]
优选的,所述反应搅拌区内设有第一搅拌机构。
[0009]
优选的,所述溶气释放区底部设有溶气释放装置,所述溶气释放装置通过溶气释放管与溶气罐连接,所述藻渣输送管上设有卧式螺杆泵。
[0010]
优选的,所述清水收集区底部连通清水管。
[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泵。
[0012]
优选的,所述藻渣输送管上设有卧式螺杆泵。
[0013]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药箱底部开口通过第一加药管与反应搅拌区连通,所制第一药剂为pac。
[0014]
优选的,所述第二加药箱底部开口通过第二加药管与搅拌池连通,所制第二药剂为pam。
[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药箱内设有第二搅拌机构,所述第二加药箱内设有第三搅拌机构。
[0016]
优选的,所述搅拌池内设有第四搅拌机构。
[0017]
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提供两种相对独立的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根据蓝藻爆发水域的地理条件和藻密度情况,可以按不同比例对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进行灵活搭配组装,增加了对不同水域环境的适应性,大幅提高装置的利用率,有效减少装置成本和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高新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
图中,1-藻水分离单元,2-脱水单元,3-溶气罐,31-空气压缩机,32-回流泵,33-第一回流管,34-供气管,4-气浮池,41-反应搅拌区,411-第一搅拌机构,412-近岸打捞装置,413-藻水管,42-溶气释放区,421-溶气释放装置,422-溶气释放管,43-气浮分离区,431-刮渣机构,432-集水管,44-藻渣收集区,441-卧式螺杆泵,442-藻渣输送管,45-清水收集区,451-清水管,452-第二回流管,5-加药装置,51-第一加药箱,511-第二搅拌机构,512-第一加药管,52-第二加药箱,521-第三搅拌机构,522-第二加药管,6-脱水装置,61-搅拌池,611-第四搅拌机构,62-尾水管,63-藻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本高新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如图1所示,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藻水分离单元1和脱水单元2,所述藻水分离单元1内设置溶气罐3和气浮池4,所述溶气罐3一侧通过供气管34与空气压缩机31连通,所述气浮池4内依次设置反应搅拌区41,溶气释放区42,气浮分离区43,藻渣收集区44,清水收集区45,所述气浮分离区43液面上方设有刮渣机构431,且经集水管432与清水收集区45连通,所述清水收集区45通过第一回流管33与溶气罐3连通,所述脱水单元2内设置加药装置5和脱水装置6,所述加药装置5包括第一加药箱51和第二加药箱52,所述第一加药箱51和第二加药箱52通过第二回流管452与清水收集区4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6两侧依次连通搅拌池61和藻泥管63,且底部开口通过尾水管62与反应搅拌区41连通,所述搅拌池61通过藻渣输送管442与藻渣收集区44连通。
[0021]
本高新技术的原理:藻水与第一药剂在反应搅拌区41充分混合均匀,完成絮凝处理后从下部进入溶气释放区42;在微纳米气泡的作用下,微小的蓝藻絮团大量上浮并在水面形成较厚的藻渣;含大量藻渣的藻水由上部进入气浮分离区43,待到上层藻渣聚集到一定厚度,开启刮渣机构431,将上层藻渣刮至藻渣收集区44,下层清水经底部集水管432进入清水收集区45,从而实现藻水气浮分离;藻渣收集区44内的藻渣经藻渣输送管442进入搅拌机构61,与第二药剂充分混合均匀,完成絮凝处理后进入脱水装置6;经脱水装置进一步脱水得到的藻泥由藻泥管63排出,过程产生的含藻尾水经尾水管62回输至反应搅拌区41进行再处理,确保整个过程无含藻废水直接排出;清水收集区45内的部分清水经第一回流管进入溶气罐,与空压机31产生的高压空气混合,产生超饱和溶解氧水,部分清水经第二回流管进入第一加药箱51和第二加药箱52,用于配制第一药剂和第二药剂,其余清水可由清水管451排回河道,起到增加溶解氧、改善景观和修复生态的作用。
[0022]
具体的,所述反应搅拌区41底部连通藻水管413,所述藻水管413上设有近岸打捞装置412,用于汇聚水域近岸的蓝藻,产生藻密度较高的富藻水,进而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0023]
具体的,所述反应搅拌区41内设有第一搅拌机构411,确保富藻水与第一药剂充分混合,提高后续气浮分离效率和药剂的利用率。
[0024]
具体的,所述溶气释放区42底部设有溶气释放装置421,所述溶气释放装置421通过溶气释放管422与溶气罐3连接,溶气罐3产生的超饱和溶解氧水经溶气释放装置421排出,可在释压的瞬间产生大量微纳米气泡;所述藻渣输送管442上设有卧式螺杆泵441,用于将藻渣收集区44内的藻渣抽送至搅拌池61。
[0025]
具体的,所述气浮分离区43的液面上方设有刮渣机构431,用于将上层藻渣刮至藻渣收集区44。
[0026]
具体的,所述清水收集区45底部连通清水管451,用于将气浮分离得到的富氧清水回排至河道。
[0027]
具体的,所述第一回流管33上设有回流泵32,用于将清水收集区45部分清水抽送至溶气罐3内。
[0028]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药箱51底部开口通过第一加药管512与反应搅拌区41连通,所制第一药剂为pac,pac药剂可以使富藻水中的蓝藻颗粒絮凝形成较大的蓝藻絮团,便于后续气浮分离。
[0029]
具体的,所述第二加药箱52底部开口通过第二加药管522与搅拌池61连通,所制第二药剂为pam,pam药剂可以使藻渣中的蓝藻絮团进一步吸附成团,提高后续脱水效率。
[0030]
具体的,所述第一加药箱51内设有第二搅拌机构511,所述第二加药箱52内设有第三搅拌机构521,便于药剂充分溶解于水,提高药剂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
[0031]
具体的,所述搅拌池61内设有第四搅拌机构611,确保藻渣与第二药剂充分混合,提高后续脱水效率和药剂的利用率。
[003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高新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高新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高新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高新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高新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高新技术范围内。本高新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藻水分离单元(1)和脱水单元(2),所述藻水分离单元(1)内设置溶气罐(3)和气浮池(4),所述溶气罐(3)一侧通过供气管(34)与空气压缩机(31)连通,所述气浮池(4)内依次设置反应搅拌区(41),溶气释放区(42),气浮分离区(43),藻渣收集区(44),清水收集区(45),所述气浮分离区(43)液面上方设有刮渣机构(431),且经集水管(432)与清水收集区(45)连通,所述清水收集区(45)通过第一回流管(33)与溶气罐(3)连通,所述脱水单元(2)内设置加药装置(5)和脱水装置(6),所述加药装置(5)包括第一加药箱(51)和第二加药箱(52),所述第一加药箱(51)和第二加药箱(52)通过第二回流管(452)与清水收集区(45)连通,所述脱水装置(6)两侧依次连通搅拌池(61)和藻泥管(63),且底部开口通过尾水管(62)与反应搅拌区(41)连通,所述搅拌池(61)通过藻渣输送管(442)与藻渣收集区(4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搅拌区(41)底部连通藻水管(413),所述藻水管(413)上设有近岸打捞装置(4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搅拌区(41)内设有第一搅拌机构(4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气释放区(42)底部设有溶气释放装置(421),所述溶气释放装置(421)通过溶气释放管(422)与溶气罐(3)连接,所述藻渣输送管(442)上设有卧式螺杆泵(44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收集区(45)底部连通清水管(45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33)上设有回流泵(3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箱(51)底部开口通过第一加药管(512)与反应搅拌区(41)连通,所制第一药剂为pac。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药箱(52)底部开口通过第二加药管(522)与搅拌池(61)连通,所制第二药剂为pa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药箱(51)内设有第二搅拌机构(511),所述第二加药箱(52)内设有第三搅拌机构(521)。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池(61)内设有第四搅拌机构(611)。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所述藻水分离单元内设置溶气罐和气浮池,所述溶气罐一侧通过供气管与空气压缩机连通,所述气浮池内依次设置反应搅拌区,溶气释放区,气浮分离区,藻渣收集区,清水收集区,所述气浮分离区液面上方设有刮渣机构,且经集水管与清水收集区连通,所述清水收集区通过第一回流管与溶气罐连通。本高新技术提供两种相对独立的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根据蓝藻爆发水域的地理条件和藻密度情况,可以按不同比例对藻水分离单元和脱水单元进行灵活搭配组装,增加了对不同水域环境的适应性,大幅提高装置的利用率,有效减少装置成本和运行能耗。耗。耗。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易斯文 曹泽磊 胡云海 熊觐文 李涛 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