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高新技术涉及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膜组件、滤芯组件和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膜组件是流体分离领域中常用器件,利用膜组件的分离特性,可用于去除流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达到净化、浓缩、提纯等目的。
常规的卷式膜组件的原水进口是位于中心管端部的两两膜袋之间的间隙(放置浓水格网的位置),也就是沿中心管的轴向进水,参考图1和图2所示,沿中心管200的轴向在膜组件的外周设置密封结构100,密封结构100将卷绕于中心管200的膜片300外周进行密封,保证流体沿膜片3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也就是如图2所示的流体由c向d的方向流动,过滤后得到的纯水沿中心管200轴向的e方向流出。其中,流体在膜组件内比较平稳的流动,流体中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容易沉积在膜片表面或膜片内部件上,造成结垢堵塞或者有机物污染,影响膜组件的处理效果和使用寿命,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过滤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高新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高新技术提出一种膜组件,水流以旋流扰动模式流动,流速逐渐增大,促使水流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随水流流出膜组件,减少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沉积,有助于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进而提升膜组件使用寿命。
本高新技术还提出一种滤芯组件。
本高新技术还提出一种净水设备。
根据本高新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膜组件,包括:
中心管;
膜元件,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多次折叠以构造出多个膜页;
进水结构,设于所述膜元件的外周,其上开设有原水进口。
根据本高新技术实施例的膜组件,包括中心管、膜元件和进水结构,膜元件卷制于中心管,使得膜组件内部构造出螺旋的流道,原水经过膜组件处理后,产出浓水和纯水,中心管将纯水导出,浓水沿浓水出口排出;原水通过膜元件外周的进水结构上的原水进口进入膜组件,以使水流在膜组件内部呈现单位面积流速逐渐增大的旋流扰动模式流动,使得水流中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不容易沉积在膜元件的表面,有助于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进而提升膜组件使用寿命。并且,膜元件多次折叠以减小胶粘密封的面积和空白预留区的面积,节省的膜面积用于过滤,提升过滤效果。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膜页设有进水面和出水面,相邻所述膜页的所述进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进水流道,相邻所述膜页的所述出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出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交替设置,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原水进口和浓水出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中心管的产水进口连通。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心管上卷制一个所述膜元件,所述膜页包括首页和尾页,所述首页与所述尾页相连,所述膜元件环绕所述中心管设置。首页与尾页均得到充分利用,并且膜元件环绕中心管,有助于中心管均匀进水。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首页的所述出水面与所述尾页的所述出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所述出水流道。出水流道的流量小,减小首页与尾页承受的流动冲击力,有助于保证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元件靠近所述中心管的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对应于浓水出口,所述膜元件的另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密封,保证原水充分过滤后再排出,提升净水效果。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结构为成型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胶封层;
或,所述进水结构为绕制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密封件;
或,所述进水结构为套设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壳体。进水结构形式多样,且结构灵活,以扩大进水结构的适用范围。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结构上均匀分布多个所述原水进口,有助于均匀进水。
根据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水流道内设有格网,所述出水流道内设有滤布,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
根据本高新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滤芯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膜组件。
根据本高新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净水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膜组件或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滤芯组件。
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实施例的膜组件,包括中心管、膜元件和进水结构,膜元件卷制于中心管,使得膜组件内部构造出螺旋形的流道,原水经过膜组件处理后,产出浓水和纯水,中心管将纯水导出,浓水沿浓水出口排出;原水通过膜元件外周的进水结构上的原水进口进入膜组件,以使水流在膜组件内部呈现单位面积流速逐渐增大的旋流扰动模式流动,促使水流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随水流流出膜组件,减少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沉积,有助于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进而提升膜组件使用寿命。并且,膜元件多次折叠以减小胶粘密封的面积和空白预留区的面积,节省的膜面积用于过滤,提升过滤效果。
进一步的,滤芯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膜组件,有助于提升滤芯组件的寿命。
更进一步的,净水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膜组件或滤芯组件,有助于提升净水设备的寿命。
本高新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高新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高新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膜组件的进水方式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膜组件的水流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进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和图3中箭头表示水流流动方向;
图4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水流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中以膜页未卷绕状态示意水流流向;
图5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膜元件与中心管连接且膜元件多次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膜元件与中心管连接且膜元件多次折叠的结构示意图,与图5的区别在于通过箭头标示了水流流向;
图7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膜元件与中心管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膜元件多次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高新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膜组件的膜元件多次折叠且首页与尾页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示状态为膜元件未卷绕于中心管,图中虚线框示意了相邻膜页之间连接的密封区;
图10是现有技术中膜片与中心管连接且膜片一次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现有技术中膜片一次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密封结构;200:中心管;300:膜片;310:膜片密封区;b1:膜片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宽度;l1:膜片卷绕于中心管的长度;
1:进水结构;11:原水进口;12:密封端面;2:中心管;21:产水进口;3:膜元件;31:密封区;311: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312: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对边;32:膜页;321:首页;322:尾页;323:进水面;324:出水面;33:预留区;34:进水流道;35:出水流道;
b2:膜元件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宽度;l2:膜元件卷绕于中心管的长度;c:原水进水方向;d:浓水出水方向;e:纯水出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高新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高新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高新技术的范围。
在本高新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高新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高新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高新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高新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高新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高新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3至图9所示,提供一种膜组件,包括:中心管2、膜元件3和进水结构1。膜元件3卷制于中心管2上,形成卷式膜组件,膜元件3多次折叠以构造出多个膜页32。进水结构1设于膜元件3的外周,进水结构1开设有原水进口11。
本实施例中,膜元件3卷制于中心管2,使得膜组件内部构造出螺旋的流道,原水经过膜组件处理后,产出浓水和纯水,中心管2上设有产水进口21和产水出口,膜元件3过滤得到的纯水通过产水进口21进入中心管2并通过产水出口导出。原水通过膜元件3外周的进水结构1上的原水进口11进入膜组件,以使水流在本实施例的膜组件内部呈现单位面积流速逐渐增大的旋流扰动模式流动,使得水流中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不容易沉积在膜元件3的表面,有助于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进而提升膜组件使用寿命。并且,膜元件3多次折叠以构造出多个膜页32,可以减少胶水用量,增加膜元件3的有效利用率。若采用相同的膜面积制作卷式膜组件,与裁剪为多个子膜片后胶粘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可以达到提升过滤出水通量,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的作用。
参考图3和图4,在卷制完成的膜元件3的外周设置进水结构1,使得原水进入卷制完成的膜元件3的外周的间隙(每两个膜袋之间的间隙,也可以理解为下文中的进水流道34),该间隙内预设位置的单元面积(原水的单元进水面积)为:膜元件3平行于中心管2轴向的宽度b2与预设位置处两膜袋之间的间距之积。其中,膜元件3卷绕于中心管2的长度为l2。结合图2所示,常规的膜组件由中心管2的端部进水,其预设位置处原水的单元进水面积为:膜片卷绕于中心管2的长度l1与预设位置处两膜袋之间的间距之积,其中,膜片平行于中心管2轴向的宽度为b1。
当本实施例的膜元件3选用常规的膜片时,也就是满足l1=l2、b1=b2时,基于常规的膜片满足l1>b1,可推知:预设位置处,常规膜片的原水的单元进水面积(l1与两两膜袋之间的间隙高度之积)大于本实施例中原水的单元进水面积(b2与两两膜袋之间的间隙高度之积)。在膜组件的膜前压相同时,即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相同时,由于原水的单元进水面积的差异,单位时间内流入本实施例的膜组件内部的进水流速大于单位时间内流入常规的膜组件内部的进水流速(其中,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单位时间的进水流速*单元进水面积)。
并且,基于中心管2上膜元件3外松内紧的卷绕特性,进入本实施例的膜组件内部的水流流动方向对应的截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因此,在膜组件的膜前压相同的条件下,从膜元件3外周向中心管2附近的方向,水流流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本实施例膜组件内部,水流呈现单位面积流速逐渐增大的旋流扰动流动,促使水流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随水流流出膜组件,减少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在膜元件3和其内部件的沉积。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的膜元件3包括多个膜页32,上述的l和b分别为膜页32卷绕于中心管2的长度和膜页32平行于中心管2轴向的宽度。
进一步的,参考将整张膜片裁剪为多个膜片300,再将每个膜片300对折形成两个膜页的方式。以矩形的膜页为例,在卷制前,需要将膜页打胶以构造出膜片密封区310,每个膜页除去开口位置的其他三个侧边均需构造出膜片密封区310,参考图10至图11所示,n页膜片300则需要n次放置,并对两个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和一个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对边打胶,具体的,n个膜页则有2n对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和2n个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对边需要打胶密封,并且膜片密封区310还包括打胶区域外需要留出空白的预留区(参考图4和图5所示),以防止胶线外溢和满足切割后膜片300的尺寸要求,由此造成了较大的膜面积浪费。其中,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和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对边的位置请参考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至图8所示,膜元件3多次折叠为折叠次数大于等于两次,折叠方式可以为人工或机械。膜元件3折叠时未将每个膜页32分离,折痕处无需通过打胶来实现不同对折膜页32之间的粘结,折叠成n个膜页32会产生n-1个折痕,该n-1处折痕所在的边均不需通过打胶来粘结,相对于上述中的粘贴方式,本实施例无需在折痕处打胶,在2n对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311打胶,并在首页321与尾页322的平行于中心管轴向的对边312打胶即可。
根据上述推算,本实施例中打胶次数少于上述实施例,省去了裁剪工序,减少打胶工序;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膜组件相比仅有垂直于中心管轴向的侧边311的膜片面积浪费区域,节省了用于打胶的密封区31的膜面积和空白的预留区33的膜面积,节省的膜面积用于过滤,提升过滤性能和过滤效果。
上述计算方式,按照膜元件3首尾相接为环状计算。若膜元件3的首页321和尾页322不连接,则减少首页321和尾页322的打胶工序,此时,本实施例仍然能够达到上述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原水进口11是基于其所在的膜组件而言的原料流体的进口;原水可以为未经过处理的流体,还可以为经过一级或多级处理后的流体,此处并不限定原水的种类。上述的原水、浓水和纯水也是相对概念,纯水为原水经过过滤后得到的水,浓水为原水过滤出纯水后剩余的水。进水结构1沿中心管2的轴线方向的两端构造有密封端面12,避免进水结构1的端部泄漏,当然,进水结构1对应于浓水出口的区域,需要设置开口。
本实施例中水流流向参考图4所示,c位置由下向上的箭头指示原水进水方向,d位置由左向右的箭头指示浓水出水方向,e位置由左向右的箭头指示纯水出水方向。
膜元件3可以是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等平板膜型的膜片。当然,膜元件3也可以为其他可卷制形成卷式膜组件的膜材料,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并且,膜元件3所卷制出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圆柱形状、棱柱形状或不规则柱状结构。
下面提供膜元件3的实施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5至图9所示,膜页32设有进水面323和出水面324,相邻膜页32的进水面323相对设置并构造出进水流道34,相邻膜页32的出水面324相对设置并构造出出水流道35,进水流道34与出水流道35交替设置,进水流道34与原水进口11和浓水出口连通,出水流道35与中心管2的产水进口21连通。
其中,进水面323和出水面324为膜页32的两相对面,膜页32位于进水流道34内一侧面则称为进水面323,膜页32位于出水流道35内一侧面则称为出水面324。
水流通过原水进口11进入进水流道34,进水流道34内的水流经过膜页32过滤,穿过膜页32进入出水流道35的水为纯水,纯水进入中心管2并通过中心管2排出,进水流道34内剩余的水为浓水,浓水经过浓水出口排出。其中,上文中的膜袋,可以理解为:两个出水面324相对设置的膜页32封闭形成朝向中心管2开口的袋状结构。膜袋的内部空间,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中的出水流道35。
进一步的,中心管2上可以卷制一个或多个上述的膜元件3。当中心管2上卷制多个膜元件3,相邻膜元件3的相邻膜页32之间构造出进水流道34或出水流道35,即当相邻膜元件3的相邻膜页32的进水面323相对设置,则构造出进水流道34,相邻膜元件3的相邻膜页32的出水面324相对设置,则构造出出水流道35,充分利用膜元件3的膜面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7至图9所示,中心管2上卷制一个膜元件3,膜页32包括首页321和尾页322,首页321与尾页322相连,膜元件3环绕中心管2设置。
中心管2上的膜元件3为整张的膜片,膜元件3多次折叠构造出多个膜页32,由于折叠时未将每个膜页32分离,折痕处无需通过打胶来粘结,首页321和尾页322之间需要进行打胶来进行首尾粘接,减少膜面积浪费,减少了胶水用量,增加了膜元件3的有效利用率。
膜元件3实现首尾相连,使得膜页32之间构造出的出水流道35在中心管2的周向环绕,有助于出水流道35的纯水均匀流入中心管2,有助于中心管2均匀受力,减小中心管2局部进水造成的局部损耗,有助于提升中心管2的寿命。
进一步的,首页321的出水面324与尾页322的出水面324相对设置并构造出出水流道35。出水流道35的流量小,水流流动对首页321与尾页322的连接位置冲击小,有助于保证连接稳定性。
当然,首页321与尾页322的设置方式还可以为:首页321的进水面323与尾页322的进水面323相对设置并构造出进水流道34。首页321与尾页322相连后构造出的流道为出水流道35或进水流道34均可,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结构设置灵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膜元件3靠近中心管2的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对应于浓水出口,膜元件3的另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密封构造为密封端面。浓水出口靠近中心管2设置,保证膜元件3的进水充分过滤后再通过浓水出口排出,也充分利用膜面积,提升净水效果。
其中,浓水出口可以位于膜元件3的一端或两端。当浓水出口位于膜元件3的一端时,膜元件3的另一端密封,保证净水效果,避免泄漏;当浓水出口位于膜元件3的两端时,膜元件3的两端均设为一部分区域对应于浓水出口、另一部分区域端部密封。
上述的端部密封可以为胶封或端盖密封或两者结合。当然其他可以实现膜元件3端部密封的方式均可,不限定结构和材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水流道34内设有格网(图中未示意),出水流道35内设有滤布(图中未示意)。格网可以促进进水流道34内大颗粒杂质过滤,滤布能够进一步过滤出水流道35内的纯水,提升过滤效果。并且,格网和滤布可以起到支撑膜页32的作用,防止膜页32粘连而影响过滤效果。
当膜元件3多次折叠且采用机器折叠时,每折叠形成一个膜页32,则在膜页32对应的进水流道34放置格网和出水流道35放置滤布,然后在膜页32上打胶。当膜元件3的首页321与尾页322相连时,在尾页322上打好胶线,尾页322与首页321自行粘接,尾页322与首页321粘接后卷绕于中心管2上。
若膜元件3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多次折叠,膜元件3折叠后,在进水流道34内放置格网,在出水流道35内放置滤布,再打胶、卷制。其中,膜元件3的折叠、放置格网、放置滤布、打胶的顺序不限,只要能够完成膜元件3在中心管2上的卷制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膜元件3的实施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上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可组合使用,并可与下述的进水结构1的实施例组合使用。
下面,参考图3所示进水结构1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结构1为成型于膜元件3外周的胶封层,胶封层能够固定膜元件3,还能保证膜元件3的密封性能,防止水流从膜元件3的外周溢出。原水进口11为胶封层上预留的孔,或者胶封完成后开设的孔,便于进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结构1为绕制于膜元件3外周的密封件,密封件上开设原水进口11,密封件绕制于膜元件3加工简便。密封件可以为密封胶带、密封膜或其他具有密封功能的材料,密封件的成本低。
进一步的,净水行业内通常采用密封胶带将膜元件3的外周完全密封。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密封胶带上开设原水进口11,膜组件沿中心管2轴向的两端采用胶水和端盖进行密封,保证原水从密封胶带流入膜元件3内部,对现有技术中膜组件的结构改变较小,加工简便,有助于缩减生产成本。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结构1为套设于膜元件3外周的壳体,壳体结构稳定,起到保护其内部件的作用。其中,壳体可以为软质壳或硬质壳,软质壳形状灵活、多样,硬质壳形状固定且结构稳定,壳体的材质可以为橡胶、塑料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进水结构1上均匀分布多个原水进口11,保证进水结构1能够均匀进水。其中,原水进口11的形状、大小和孔隙率均不作限定,根据实际过滤需求选择即可。原水进口1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其他多边形孔,原水进口11的形状还可以为花瓣形孔或其他异形孔,或者多个原水进口11可拼成预设图案。
本高新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滤芯组件(图中未示意),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膜组件,滤芯组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其中,一个滤芯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膜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当然,滤芯组件还可以包括外壳等部件,方便膜组件安装。
本高新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净水设备(图中未示意),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膜组件或上述实施例中的滤芯组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净水设备一般包括净饮机、净水器、饮水机或者纯水机等,具体形式不受此处举例的限制。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高新技术,而非对本高新技术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高新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高新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高新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心管;
膜元件,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多次折叠以构造出多个膜页;
进水结构,设于所述膜元件的外周,其周向上开设有原水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页设有进水面和出水面,相邻所述膜页的所述进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进水流道,相邻所述膜页的所述出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出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交替设置,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原水进口和浓水出口连通,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中心管的产水进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上卷制一个所述膜元件,所述膜页包括首页和尾页,所述首页与所述尾页相连,所述膜元件环绕所述中心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首页的所述出水面与所述尾页的所述出水面相对设置并构造出所述出水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元件靠近所述中心管的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对应于浓水出口,所述膜元件的另一部分区域的端部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为成型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胶封层;
或,所述进水结构为绕制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密封件;
或,所述进水结构为套设于所述膜元件外周的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上均匀分布多个所述原水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道内设有格网,所述出水流道内设有滤布。
9.一种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
10.一种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膜组件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芯组件。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涉及过滤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膜组件、滤芯组件和净水设备。其中,膜组件包括:中心管、膜元件和进水结构;膜元件卷制于所述中心管上,所述膜元件多次折叠以构造出多个膜页;进水结构设于所述膜元件的外周,其上开设有原水进口。滤芯组件包括所述的膜组件。净水设备包括所述的膜组件或所述的滤芯组件。本高新技术提出一种膜组件、滤芯组件和净水设备,水流以旋流扰动模式流动,流速逐渐增大,促使水流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随水流流出膜组件,减少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沉积,有助于降低膜组件性能衰减,进而提升膜组件使用寿命。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张鑫;杨旅;郑跃东;桂鹏;文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