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质改善装置。
背景技术:
2.面料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多次的涮洗,起到改善质地、去除污渍和淘洗残留的染色剂等,涮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这些污水中含有绒毛和试剂,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3.原有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加入试剂搅拌后排放,但是污水中的绒毛无法降解,还会粘附到管道内壁和搅拌设备是上,增加额外的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质改善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绒毛。
5.本申请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包括:
7.过滤通道;
8.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对称固定在过滤通道的侧面上;
9.多个第一卡槽,间隔设在第一固定板上;
10.多个第二卡槽,间隔设在第二固定板上;
11.过滤框,其两侧分别卡在第一卡槽和与该第一卡槽对应的第二卡槽内;
12.滤布,设在过滤框上;
13.沉淀槽,设在过滤通道的底面上且位于过滤框的后方;以及
14.活性炭层,铺设在沉淀槽内。
15.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倾斜设置;
16.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远离过滤通道底面的一端均向靠近沉淀槽的方向倾斜。
17.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槽内放置有过滤筐;
18.所述活性炭层铺设在过滤框内。
19.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通道的底面上设有挡板,挡板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过滤通道的侧面连接;
20.所述挡板位于沉淀槽的后方且其远离过滤通道底面的一端向远离滤布的方向倾斜。
21.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臭氧发生装置;
22.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与臭氧发生器连接的管道和设在过滤通道底面上的曝气管;
23.所述管道与曝气管连接,用于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导入到曝气管中。
24.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位于挡板的后方。
25.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26.污水在流过过滤框上的滤布时,大部分绒毛会被滤布拦截,不会流入到后续的管道和处理设备中,穿过滤布的绒毛也会在随着污水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到沉淀槽内的活性炭层内,活性炭层内部有大量的缝隙,并且表面不光滑,能够将这些绒毛挂住,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绒毛量。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基于图1给出的过滤通道的俯视图。
29.图中,11、过滤通道,12、第一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4、第一卡槽,15、第二卡槽,16、过滤框,17、滤布,18、沉淀槽,19、活性炭层,21、过滤筐,3、臭氧发生装置,31、臭氧发生器,32、管道,33、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过滤通道11、第一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3、过滤框16、滤布17和沉淀槽18等组成,其中过滤通道11即可以是厂区内原有的排水通道,也可以是新建的排水通道。应当理解,国内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在建立之初,对排放污水等并没有强制要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32.过滤通道11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固定有一块第一固定板12和一块第二固定板13,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在过滤通道11的侧面上埋设膨胀螺栓,然后用螺母将第一固定板12和一块第二固定板13固定在过滤通道11的侧壁上。
33.请参阅图2,第一固定板12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卡槽14,相应的,第二固定板13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卡槽15。第一卡槽14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卡槽15两两为一组,用于安装过滤框16。
34.过滤框16的形状依据过滤通道11的截面形状确定,一般为矩形,其两侧分别卡入到其中一个第一卡槽14和与该第一卡槽14对应的第二卡槽15内,并且能够在这两个卡槽内自由滑动,也就是可以随时将过滤框16从过滤通道11内拉出来,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35.过滤框16上安装有滤布17,用于拦截污水中的绒毛,滤布17可以用胶水粘在过滤框16上,也可以用线或者铁丝等固定在过滤框16上。
36.应当理解,滤布17上有致密的小孔,污水能够通过,但是能够将绒毛拦截住。还应理解,滤布17拦截的成功率无法达到百分之一百,因此需要使用多个滤布17同时进行过滤,当污水流经多层滤布17后,其中的绒毛量就会迅速降低,并且在对其中一个滤布17进行清理或者更换时,其他的滤布仍然能够正常工作,不会对过滤过程产生影响。
37.为了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绒毛的含量,还在过滤通道11的底面上增设了一个沉淀槽18,沉淀槽18内平铺了一层活性炭层19,沉淀槽18位于过滤框16的后方,用于吸附水中残留的绒毛。
38.应当理解,经过多层滤布17的过滤后,污水中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绒毛,但是此时
从毛的移动速度已经非常低,并且已经有了向过滤通道11底面移动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的沉淀现象。
39.穿过全部滤布17后的绒毛在继续随着污水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沉淀到沉淀槽18内的活性炭层19中,活性炭层19中有大量的缝隙,并且活性炭的表面不光滑,因此能够将这些绒毛吸附住。
40.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的水质改善装置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卡槽14和第二卡槽15均是倾斜设置的,其远离过滤通道11底面的一端均向靠近沉淀槽18的方向倾斜,也就是向污水流动的方向倾斜,这样可以增加过滤通道11内的滤布17的面积,同时降低滤布17与污水之间的压力,使绒毛能够留在滤布17上。
41.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的水质改善装置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沉淀槽18内放置了过滤筐21,活性炭层19放置在沉淀槽18内,沉淀槽18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增加了沉淀槽18后,可以直接将其从污水中去取出,然后更换里面的活性炭,使用更加方便。
42.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的水质改善装置提供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过滤通道11的底面上加装了一块挡板22,挡板22的一个边与过滤通道11的底面固定连接,与这个边相邻的两个边分别与过滤通道11的两个侧面固定连接,同时,挡板22位于沉淀槽18的后方且其远离过滤通道11底面的一端向远离滤布17的方向倾斜。
43.挡板22的作用是拦截从活性炭层19表面飘过的绒毛,这些绒毛与挡板22接触后会沿着挡板22重新回到沉淀槽18内。当然,挡板22远离过滤通道11底面的一端也可以向靠近滤布17的方向倾斜,这样可以在其前方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绒毛进入到该区域后不会继续移动。
44.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还增设了臭氧发生装置3,臭氧发生装置3主要由臭氧发生器31、管道32和曝气管33三部分组成,臭氧发生器31放置在过滤通道11外面,曝气管33安装在过滤通道11的底面上,二者之间通过管道32连接。
45.工作过程中,臭氧发生器31产生的臭氧通过管道32注入到曝气管33中, 然后在流入到过滤通道11内的污水中。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对污水进行除臭和脱色处理。
46.更进一步地,曝气管33位于挡板22的后方,因为此处的绒毛量最少,能够有效避免曝气管33被堵塞。
47.应当理解,图1中的臭氧发生器31虽然放置在了过滤通道11的上方,但是在实际的安装中,臭氧发生器31可以放置在地面、工作台或者任意平面上,管道32的形状和长度也能够随着安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8.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通道(11);第一固定板(12)与第二固定板(13),对称固定在过滤通道(11)的侧面上;多个第一卡槽(14),间隔设在第一固定板(12)上;多个第二卡槽(15),间隔设在第二固定板(13)上;过滤框(16),其两侧分别卡在第一卡槽(14)和与该第一卡槽(14)对应的第二卡槽(15)内;滤布(17),设在过滤框(16)上;沉淀槽(18),设在过滤通道(11)的底面上且位于过滤框(16)的后方;以及活性炭层(19),铺设在沉淀槽(1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卡槽(14)和第二卡槽(15)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4)和第二卡槽(15)远离过滤通道(11)底面的一端均向靠近沉淀槽(18)的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中:所述沉淀槽(18)内放置有过滤筐(21);所述活性炭层(19)铺设在过滤筐(21)内。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中:所述过滤通道(11)的底面上设有挡板(22),挡板(22)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过滤通道(11)的侧面连接;所述挡板(22)位于沉淀槽(18)的后方且其远离过滤通道(11)底面的一端向远离滤布(17)的方向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中:还包括臭氧发生装置(3);所述臭氧发生装置(3)包括臭氧发生器(31)、与臭氧发生器(31)连接的管道(32)和设在过滤通道(11)底面上的曝气管(33);所述管道(32)与曝气管(33)连接,用于将臭氧发生器(31)产生的臭氧导入到曝气管(33)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其中:所述曝气管(33)位于挡板(22)的后方。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质改善装置,包括过滤通道、对称固定在过滤通道侧面上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间隔设在第一固定板上的多个第一卡槽、间隔设在第二固定板上的多个第二卡槽、两侧分别卡在第一卡槽和与该第一卡槽对应的第二卡槽内的过滤框、设在过滤框上的滤布、设在过滤通道的底面上且位于过滤框后方的沉淀槽以及铺设在沉淀槽内的活性炭层。本申请用于过滤污水中的绒毛,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绒毛,避免管道堵塞。避免管道堵塞。避免管道堵塞。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马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