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高新技术涉及生态水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河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及其恢复实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水质型缺水地区,常采取外河道水体作为园林景观水体初次进水及后期补水的水源,而外河道水体一般为劣v类地表水,为保障景观水体水质和水景,一般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
3.现有技术常采用生态洼地、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对进水水源进行预处理,主要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然而,生态洼地及人工湿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仅靠湿地植物根部传输和渗透的氧气量很少,难以在滤料处理层中营造出好氧环境,因而对于处理污染较重的进水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常规人工湿地种植植物为挺水植物,物种可选择性比较少,难以满足园林上景观需求。
4.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201911236631.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运用于低浓度污染水体超极限净化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级a/o生化效应湿地系统、第二级a/o生化效应湿地系统和第三级前置硝化型o/a生化效应湿地系统;第一级a/o生化效应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布水塘、双向垂直潜流湿地和人工复氧湿地;第二级a/o生化效应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一级水平潜流湿地、一级表流湿地和氧化塘;第三级前置硝化型o/a生化效应湿地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高负荷增氧型垂直潜流湿地、二级表流湿地、二级水平潜流湿地和植物景观塘;人工复氧湿地与一级水平潜流湿地连通;氧化塘与高负荷增氧型垂直潜流湿地连通。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高新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设计采用景观汀步输水、多级跌水,在提升处理系统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加人工湿地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另外,通过挡墙的控制,在人工湿地处理区营造景观效果较好的草本植物适生生境,进一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效果。
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高新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包括依次分布的进水预处理塘、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多级处理区、过水挡墙,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多级处理区呈阶梯式分布,多级处理区内分级种植有植物。
8.进一步地,多级处理区包括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进水预处理塘、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一级处理区、二级处理区、过水挡墙依次分布,一级处理区内种有草本植物,如羽扇豆、柳叶马鞭草、紫娇花、钓中柳、石竹等。二级处理区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比如千屈
菜、德国鸢尾、常绿水生鸢尾、路易斯安娜鸢尾、黄花鸢尾、梭鱼草等。
9.进一步地,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之间还设有集水渠。
10.进一步地,进水预处理塘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陶粒和鹅卵石。
11.进一步地,景观汀步包括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水槽,过水槽的分布,可实现一级处理区的均匀配水;过水槽底部铺设粒径在5-8mm的水磨石,进水预处理塘水体通过景观汀步过水槽自然漫流至一级处理区。
12.进一步地,跌水景观挡墙上端表面设有鹅卵石贴面,鹅卵石的粒径在2-5cm,以提升挡墙景观效果。
13.进一步地,一级处理区顶标高低于跌水景观挡墙20cm,形成跌水景观,同时通过自然跌水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均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素土夯实层、防渗膜、陶粒、土工布、种植土层。
14.进一步地,集水渠包括第一挡墙、第二挡墙,第一挡墙设置在一级处理区一侧,第二挡墙设置在二级处理区一侧,第一挡墙高度高于第二挡墙20cm,第二挡墙顶标高高于二级处理区顶标高20cm,形成跌水景观,同时通过自然跌水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15.进一步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上端表面设有粒径在2-5cm的鹅卵石贴面,以提升挡墙景观效果;第一挡墙上还设有若干第一过水孔,第一过水孔的高度低于一级处理区上端面的高度,保证一级处理区水体经过自上而下的慢渗滤净处理后,集水至集水渠;集水渠底部铺设有粒径在5-8mm的水磨石,提升景观效果。
16.进一步地,过水挡墙上设有若干第二过水孔,第二过水孔的高度低于二级处理区上端面的高度,保证二级处理区水体经过自上而下的慢渗滤净处理后,集水至景观水池。
17.本高新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将该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建于园林景观水池前端,使补水水源经过处理系统,从而使水依次经过进水预处理塘、一级处理区、二级预处理区滤料过滤、植物根系吸附、以及附着微生物的净化处理,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削减景观水池进水水源的点源污染。
19.2、景观汀步、挡墙跌水、一级处理区草本植物、二级处理区挺水植物,都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元素,大大提升了处理系统的整体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高新技术中的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分布平面示意图。
21.图2是图1的a-a视图。
22.图3是本高新技术中的跌水景观挡墙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高新技术中的第一挡墙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高新技术中的第二挡墙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高新技术中的过水挡墙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进水预处理塘;2、景观汀步;3、跌水景观挡墙;4、一级处理区;5、集水渠;6、二级处理区;7、过水挡墙;8、鹅卵石贴面;9、过水槽;10、草本植物;11、挺水植物;12、第一挡墙;13、第二挡墙;14、第一过水孔;15、第二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高新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28.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如图1-6所示,包括依次分布的进水预处理塘1、景观汀步2、跌水景观挡墙3、多级处理区、过水挡墙7,多级处理区包括至少两级处理区,本实施例中多级处理区包括一级处理区4和二级处理区6,景观汀步2、跌水景观挡墙3、一级处理区4、二级处理区6呈阶梯式分布,在一级处理区4和二级处理区6之间还设有集水渠5。
29.具体的,进水预处理塘1建于取水管的出水端,进水预处理塘1为圆形或椭圆形,深度在1.5m,进水预处理塘1的池底和池壁采用砂浆抹平,在进水预处理塘1池底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粒径在20-40mm的陶粒和粒径为30-50mm的鹅卵石,陶粒的厚度为30cm,鹅卵石的厚度为10cm,可以实现对外河道流入进水预处理塘1的水进行初级过滤降低水体中悬浮物含量。
30.景观汀步2建于进水预处理塘1和跌水景观挡墙3之间,长度和一级处理区4相同,宽度为1m,景观汀步2的过水槽9宽30cm,深5cm,在过水槽9的底部散铺粒径在5-8mm的五彩水磨石,进水预处理塘1的水体经过景观汀步2的过水槽9自然漫流过跌水景观挡墙3后进入一级处理区4。
31.跌水景观挡墙3为240砖砌挡墙结构,其表面砂浆抹灰,高1.4m,跌水景观挡墙3的顶标高低于景观汀步2水位10cm,底座为厚20cm的c15垫层和厚10cm的素混凝土浇灌基槽护底,跌水景观挡墙3顶端20cm部分的表面采取粒径2-5cm的鹅卵石贴面8,以提升挡墙景观效果。
32.一级处理区4紧接在跌水景观墙3的后侧,一级处理区4的平面呈长方形,长宽比为3:1-5:1,一级处理区4顶标高低于景观汀步2水位30cm,一级处理区4顶标高低于跌水景观墙3顶端20cm,形成跌水景观,同时通过自然跌水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一级处理区4自下而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防渗膜、粒径20-40mm的陶粒、土工布、种植土层,陶粒厚度95cm,种植土层厚度25cm,在种植土层种植羽扇豆、柳叶马鞭草、紫娇花、钓中柳、石竹等草本植物。在一级处理区4的进水一端和出水一端均为宽50cm、深120cm的砾石过水区,砾石粒径为4-8cm,以保证预处理布水及集水均匀通畅。
33.集水渠5包括第一挡墙12、第二挡墙13,第一挡墙12和第二挡墙13间距设置,间距为500mm,第一挡墙12高1.4m,第二挡墙13高1.2m,第一挡墙12和第二挡墙13的厚度在240mm,第一挡墙12和第二挡墙13的表面抹灰,第一挡墙12的顶部与一级处理区4齐平,第二挡墙13顶端相比第一挡墙12顶端低20cm,第一挡墙12设置在一级处理区4的一侧,第二挡墙13设置在二级处理区6的一侧,第一挡墙12和第二挡墙13上端20cm处的表面采取粒径2-5cm的鹅卵石贴面8,在第一挡墙12和第二挡墙13之间的集水渠5底部散铺粒径在5-8mm的五彩水磨石,以提升景观效果。
34.在第一挡墙12距离底部20-50cm区域开设第一过水孔14,第一过水孔14低于一级处理区4上端面,第一过水孔14宽11.5cm,深5.3cm,开孔间距50cm,开孔比例不低于30%,保证一级处理区4水体经过自上而下的过滤后进入集水渠5。
35.第二挡墙13标高高于二级处理区6标高20cm,二级处理区6建于集水渠5和景观水池之间,二级处理区6的平面呈长方形,长宽比在3:1-5:1;二级处理区6从底部自下而上依
次为素土夯实层、防渗膜、粒径20-40mm的陶粒、土工布、种植土层,陶粒厚度为75cm,种植土层厚度为25cm,种植土层种植千屈菜、德国鸢尾、常绿水生鸢尾、路易斯安娜鸢尾、黄花鸢尾、梭鱼草等挺水植物。在二级处理区6的进水一端和出水一端均为宽50cm、深100cm的砾石过水区,砾石粒径为4-8cm,以保证预处理布水及集水均匀通畅。
36.过水挡墙7为240砖砌挡墙结构,面层砂浆抹灰,高1m,底座为厚20cm的c15垫层和厚10cm的素混凝土浇灌基槽护底;过水挡墙7自底部往上30cm区域开设第二过水孔15,第二过水孔15宽11.5cm,深5.3cm,开孔间距50cm,开孔比例不低于30%,保证二级处理区6的水体自上而下慢渗滤净处理后流向景观水池。
37.本实施例只是对本高新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并不是对本高新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的修改,但是只要在本高新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分布的进水预处理塘、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多级处理区、过水挡墙,所述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多级处理区呈阶梯式分布,所述多级处理区内分级种植有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处理区包括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所述进水预处理塘、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一级处理区、二级处理区、过水挡墙依次分布,所述一级处理区内种有草本植物,所述二级处理区内种植有挺水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之间还设有集水渠。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预处理塘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陶粒和鹅卵石。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汀步包括若干均匀分布的过水槽,所述过水槽底部铺设粒径在5-8mm的水磨石。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景观挡墙上端表面设有鹅卵石贴面,所述鹅卵石的粒径在2-5cm。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处理区顶标高低于跌水景观挡墙20cm,所述一级处理区和二级处理区均包括自下而上分布的素土夯实层、防渗膜、陶粒、土工布、种植土层。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渠包括第一挡墙、第二挡墙,所述第一挡墙设置在一级处理区一侧,所述第二挡墙设置在二级处理区一侧,所述第一挡墙高度高于第二挡墙高度,所述第二挡墙顶标高高于二级处理区顶标高20c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上端表面设有粒径在2-5cm的鹅卵石贴面,所述第一挡墙上还设有若干第一过水孔,第一过水孔的高度低于一级处理区上端面高度,所述集水渠底部铺设有粒径在5-8mm的水磨石。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挡墙上设有若干第二过水孔,所述第二过水孔的高度低于二级处理区的高度。
技术总结
本高新技术涉及一种园林用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包括依次分布的进水预处理塘、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一级处理区、集水渠、二级处理区、过水挡墙,景观汀步、跌水景观挡墙、一级处理区、二级处理区呈阶梯式分布,一级处理区内种植草本植物,二级处理区内种植挺水植物。将该景观净化型生态处理系统建于园林景观水池前端,使水依次经过进水预处理塘、一级处理区、二级预处理区滤料过滤、植物根系吸附、以及附着微生物的净化处理,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削减景观水池进水水源的点源污染;景观汀步、挡墙跌水、一级处理区草本植物、二级处理区挺水植物,都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元素,大大提升了处理系统的整体景观效果。升了处理系统的整体景观效果。升了处理系统的整体景观效果。
技术开发人、权利持有人:陈晶晶 孟祥鑫 唐利 何晓颖